【大英博物馆晚清百态展(83):时尚兜帽】晚清时期,大户人家妇女的头发都经过精心梳理,因此构成她们服饰一部分的刺绣兜帽必须足够大,以适应当时的发型。19世纪,乡土刺绣日益商业化,从家庭手工艺发展到大规模的生产作坊和专门的经销商店。 1821 年,一位来自华亭(近现代上海)的女士丁佩(活跃于 1796-1830 年)首次出版了一本刺绣技术手册,名为《绣谱帽》。在此之前,刺绣知识则是通过实践和口头指导传承下来的。 当时的女性对19世纪时尚的变化做出了迅速反应,采用新的色调和设计,同时融入传统吉祥图案。 摆放在展柜的是一件绣有金龙的兜帽,可以看出兜帽的使用是以刺绣或素色的丝带系在后面,而正面绣有皇冠的部分则框住脸部。另一件戴在模特头上的紫红色绣花鸟兜帽上装饰着寓意吉祥的图案,包括多子的石榴表达了多子多孙的愿望,松树和鹤代表了长寿的愿望,蝴蝶和孔雀代表了幸福和财富,而成双成对的鸳鸯则象征婚姻和谐。 兰花、紫苑、果树和玉兰都经过精美刺绣,帽子边缘饰有对比鲜明的奶油色刺绣丝带和蓝色流苏。这两件兜帽制作于1800-1900年代,长约79、宽40厘米,用丝线和镀银线刺绣的缎纹丝绸。分别是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克里斯·霍尔收藏。#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 #晚清百态 #清代 #国风古韵 #晚清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7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