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当人性成为市场的燃料 汉译世界经济学名著《非理性繁荣》(美国)罗伯特·希勒 2013年,罗伯特·希勒与尤金·法马共同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这场经济学界的“世纪同框”充满隐喻,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说曾统治金融学数十年,而希勒却用毕生研究证明:市场远非理性。不久后,《非理性繁荣》第三版的中译本问世,恰似一封写给普通投资者的警示信,用百年金融史的血泪教训,拆解那些被集体幻觉点燃的繁荣火种。翻开书页,哥伦比亚海滨度假村的荒诞场景跃然眼前:2014年,司机指着普通民宅宣称“价值数百万美元”,而这个国家房价五年内暴涨69%。相似的情节曾在2006年的美国上演:购房者坚信“房价永不下跌”,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希勒用数据刻画出诡异的重复:1890年至今的房地产周期中,人类总在价格巅峰时编织“新时代”故事——无论是1920年代的“永久繁荣”,还是2000年代的“金融创新”,泡沫破灭后留下的却是同一种废墟。更令人不安的是债券市场:2014年,美国3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首次跌破零,投资者宁愿承受确定的亏损,也要追逐“安全资产”的幻觉。这种集体行为像极了17世纪荷兰人用毕生积蓄换取一株郁金香球茎,历史从未走远,只是换了舞台。2015年夏天的中国股市,成为希勒理论的最佳注脚。南京大学教授李心丹在译者序中回忆,当“改革牛”的叙事席卷媒体,连街边面馆老板都在讨论K线图。杠杆资金推高股价,500元单价的股票对应着仅200万元的年利润,更魔幻的是上市公司仅凭改名就能收获涨停。希勒在书中揭示了这类狂热的核心机制:心理传染。当“国家牛市”的故事通过社交媒体裂变,理性计算让位于从众本能。人们并非不知风险,但身边人的盈利故事像病毒般蔓延,最终形成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这场危机中,真正击溃市场的不是政策调整,而是当杠杆断裂时,恐慌以同样的传染速度反噬——从众心理既能制造繁荣,亦能加速崩塌。面对市场的集体癫狂,希勒给出的答案清醒而务实。他承认,预测泡沫如同预测风暴,但普通人至少可以加固自己的“精神堤坝”。行为金融学颠覆了传统理论的冰冷假设:市场不是由“理性人”组成的精密机器,而是无数带着认知偏见的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抵御非理性的第一道防线正是承认人性的脆弱——分散投资以对抗“押注式冲动”,远离杠杆以免成为情绪崩溃的祭品,长期持有以穿越周期波动。#经济学 #世界经济 #非理性繁荣 #名著解读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