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YBMPT3月前
亲爱的学分: 好久不见。 写这封信的时候,学院的走廊好像比往常安静了一些。蒲熠星不会再突然从某个角落冒出来,用他标志性的“歪头杀”说一句“这题其实很简单”;黄子弘凡魔性的笑声不再在休息室里3D立体环绕;石凯抱着吉他即兴哼唱的BGM,也变成了回忆里的背景音。 我们当然知道,离别是人生常态。但每次看到弹幕里问“XX是谁?”“为什么没有蒲熠星了?”“黄子和石凯呢?”,心里还是会忍不住酸一下。他们不只是“前成员”,他们是曾经和我们一起熬夜解题、互相调侃、在镜头前放肆大笑的伙伴啊。(文韬默默推眼镜.jpg) 而新人们的加入……(齐思钧职业微笑停顿两秒)我们当然欢迎新鲜血液,但有时候看着陌生面孔站在熟悉的站位上,还是会恍惚——就像唐九洲突然发现自己的冷笑话没人接梗时那种手足无措。更无奈的是,某些剪辑和剧本仿佛在刻意制造“替代感”,连曹恩齐弹钢琴时都要被字幕打上“学院新音乐担当”(周峻纬心理学分析:这属于创伤后应激性头痛)。 说到芒果…(火树老师突然战术性咳嗽)某些资本操作就像一道无解题:明明知道答案应该是“院人永远在一起”,但解题步骤里总被强行插入“预算不足”“档期冲突”的干扰项。最难过的是看到学长们开始避嫌——曾经勾肩搭背说“我们是一家人”的人,现在连对视都要先确认镜头位置。(小何运晨律师式叹气:这不符合《名学友谊法》第520条) 至于弹幕……(石凯式深呼吸) 当“讨厌邵明明”飘过去时,明明会假装没看见继续活跃气氛; 当“up是谁啊”“三位龙是谁啊”“主任是谁啊”刷屏时,老学分们解释“他们是…”的弹幕,总是很快被淹没。 但请相信,学院的故事从来不是资本能完全书写的—— 文韬拆节目组套路时的挑眉,阿蒲在别人直播间脱口而出的“我们院”,黄子石凯在音乐节暗戳戳的学院手势…这些才是真实的番外篇。 最后送一道填空题: 名侦探学院的灵魂是______。 (答案请用你们的存在来书写) #名侦探学院#院人#回忆 #群像 #学分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5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最珍视的课堂时刻,往往藏在那些不完美的细节里。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一周的打卡视频。一位男孩把字母“J”读成了带着“港风”的“G”,教室里响起了轻松的笑声。我笑着问:“这是我们的港式英语吗?”在愉快的氛围里,我为他纠正了发音,他很快就读对了。 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他又一次不小心读错时,没等我开口,他自己立刻意识到了,并马上修正了过来。这个瞬间,比任何一次完美的背诵都让我欣慰。我立刻对全班说:“大家看到了吗?能自己发现并立刻改正错误,这是比不犯错更了不起的能力!” 在对他的整个作业点评结束前,我用了句玩笑作为收尾:“靓仔,我虽然不会港式英语,但咱们可以互相‘忽悠’一下,假装都会!”他腼腆地笑了,课堂在温暖的氛围中继续。 这短短的几分钟,像极了教育最本真的样子。 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智慧,不在于打造一个不出错的课堂,而在于经营一个“出错”后依然能被接纳、甚至能转化为成长契机的环境。 当一个无心的错误能成为一个轻松的玩笑,当一次及时的自我修正能被赋予比满分更高的赞誉,孩子们学到的就远不止是知识。他们学到的是面对缺憾的从容,是相信自己可以更好的底气,以及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能够伴随一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守护者:让孩子相信,你犯的错,会被温柔接纳;你改正的瞬间,比星星还亮。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我的“好”班主任·第一章:课间禁声令 我的小学班主任,他个子不高,大概只到六年级男生的肩膀,但脾气却大得吓人。一年四季,他那张脸像是被浆糊糊过,永远板得死死的,仿佛我们这些小学生个个欠了他还不清的债。课间十分钟,在其他班孩子追逐打闹的笑声里,我们的教室却是一片死寂——这是他立下的铁律:屁股粘在凳子上,腰杆挺得像根棍儿,嘴巴闭得比保险箱还紧。上厕所成了唯一的“放风”,还得跟做贼似的快去快回。那时的课间,连空气都凝成了沉重的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 “九头牛一根毛!”同桌压低的、带着几分得意的声音刚落,一股荒谬至极的笑意就像气泡一样“噗”地从我喉咙里冒出来,我赶紧死死捂住嘴,肩膀止不住地抖。天知道“九牛一毛”还能这样解释?就在这憋笑憋得脸都扭曲的瞬间,一只冰冷、铁钳般的手猛地揪住了我的耳朵,一股巨大的力量把我整个人从座位上生生拎了起来!剧痛让我眼前发黑,心瞬间沉到了冰窟窿底——完了,是他!那个走路像猫一样没声儿、总爱从后门溜进来的“好”班主任来了。紧接着,他那夹杂着唾沫星子的咆哮,像烧红的烙铁一样烫在我脸上:“你有脸笑哦?!你个单亲家庭!还不好好学习!下课时间还搁这儿聊天,能不能争点气……”一大堆侮辱性的字眼冲击着我的内心,然后就让我罚站到上课。 上课的铃声终于响起,我双腿麻木。之后,我不敢看任何人,尤其是同桌。班主任的咆哮似乎还在耳边嗡嗡作响,那句“单亲家庭”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抬不起头。课间的十分钟不是休息,而是另一种煎熬的开始;教室后门是一个随时会吞噬笑声的恐怖黑洞;而“笑”本身,仿佛也带上了一种原罪。 那个矮小的身影带来的巨大阴影,笼罩的不仅是我的课桌,更是我对学校、对老师,甚至是对“家”这个字眼,最本能的恐惧和困惑。所谓的“管教”,留下的是一道道看不见却深可见骨的内伤。 #班主任 #小学 #校园 #奇葩 #回忆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