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木2月前
南乡子·集句 宋·苏轼 寒玉细凝肤。 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争如。 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 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 有一个俗语: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这四件事中,洞房花烛最令人向往。每一个结婚的人,都会经历洞房花烛。一代文豪苏轼,写下的这一首洞房词,不俗不艳。这是苏轼早年写的一首词。据说,是他与发妻王弗结婚后写下的。1054年,苏轼十八岁了,进京赶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如果是未婚进京,免不了要被榜下捉婿。“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每到科考放榜之日,许多富绅集聚榜前,谁考中进士,便忙过去招他为婿。苏洵想法简单,想让苏轼找个知根知底的姑娘。在家乡眉山,王家的姑娘王弗,很合意。苏轼听从父母之命,娶了王弗为妻。这一年他18岁,王弗15岁。古人结婚有一套繁琐的礼仪。作为新郎新娘的苏轼王弗,待宾客散尽,终于有机会好好看一看未来的爱人。当苏轼掀开盖头,一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在眼前。感觉心剧烈跳动了一下。“寒玉细凝肤”, 这是苏轼对王弗的第一印象。清俊的容颜,皮肤如凝脂一般。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恨时光匆匆。精巧的罗帐,欢娱的人,气氛正好。苏轼的词,没有一个流俗的词,那洞房中的感情,却细腻动人。 #每天学习一点点 #古诗词
00:00 / 09: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1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宋词里最凄凉的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千年,初读断肠,再读沧桑。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丝是时光的帘,从南宋的檐角垂落,淅淅沥沥,织就千年的幽思。 那年少年听雨,歌楼的红烛正摇着暖光,罗帐里的香息混着雨意,晕成一片朦胧的甜。雨是软的,像指尖划过琴弦的余韵,落在窗纸上,也落在初萌的心事里。那时不懂雨的重量,只当是东风拂过的絮语,缠缠绵绵,裹着不知愁的轻狂。 后来客舟听雨,江风把雨吹得斜斜的,打在船篷上,声声都带着漂泊的凉。云压得很低,雁声断在西风里,像一声未说完的叹息。雨是硬的,敲碎了少年梦,也敲宽了眉间的褶皱。江阔天长,唯有雨丝扯着乡愁,在水面上漾开一圈圈孤寂的涟漪。 而今僧庐听雨,鬓角的霜色比阶前的月光更冷。红烛成灰,客舟远去,只剩下僧庐的青瓦,承接这亘古的雨。悲欢离合都随雨落无声,不再追问缘由,也不再计较得失。雨就那么下着,从黄昏到天明,点点滴滴,像是在数着鬓边的星子,又像是在说,这世间本就如此,聚散有时,阴晴无定。 这场雨,下了千年,还在继续下着。落在每个人的窗沿,落在每个辗转的梦里。初读时,为少年的绮梦碎、壮年的客愁深而断肠;再读时,却在僧庐的寂静里,读出了岁月洗尽铅华的沧桑。原来雨从不是雨,是我们走过的路,是心头流过的泪,是时光在耳边,轻轻哼着的,一首关于别离与释然的歌。 #粤语#泰迪罗宾 #雨夜钢琴 #粤语经典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8: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9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4
00:00 / 1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05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