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6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48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1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七处征心,心的本质,心行好比电脑进程。 《楞严经》第一卷选段三,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佛告阿难。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提问源于对如来三十二相——这一外在庄严相的深深爱乐与向往。这份爱乐,源自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是心灵之眼对至高无上境界的凝视与向往。阿难坦言,正是通过这双“心目”,他得以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进而发愿舍弃生死轮回之苦,追求永恒的解脱之道。此语一出,不仅是对个人修行心路的坦诚剖白,也是对众生共通心声的深刻共鸣。 佛陀闻言,并未直接肯定或否定阿难的见解,而是以一种更为深邃的视角,引导阿难乃至后世学人,去探寻那更为本质、更为根本的“心”之所在。佛陀指出,真正的爱乐与追求,确实源自于“心目”,但若不能识知心目之真正所在,便无法真正降伏内心的尘劳烦恼。这一比喻,犹如国王面对贼寇入侵,必须知晓贼寇藏匿之处,方能有效发兵讨除,同样,修行者若要解脱生死流转之苦,亦需明了“心目”之根源与归宿。 佛陀首先否定了心住在身内、身外、潜伏根里、见暗名内等种种常见误区,指出这些皆是众生对心的误解与执着。心,既非局限于身体之内,亦非游离于身体之外;它既非深藏于根门之内,如琉璃合般难以触及,亦非仅能在黑暗中显现其内在本质。心,是随境而转,随念而生,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是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的。 更重要的是,佛陀强调,真正的觉知心,应当是无著的。这里的“无著”,意味着不执着于任何外在形式与内在概念,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与局限。它如同虚空一般,包容万物而不留痕迹,清澈透明而无丝毫染著。这样的心,才是修行者应当追求与证悟的。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