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的核心区别 一、本质区别: 虚假诉讼:原告与被告恶意串通,合谋欺骗法院,虚构全部事实,如伪造借条、捏造债务,制造不存在的民事纠纷。损害第三人权益,如真实债权人、配偶或公共利益。 恶意诉讼:单方故意使坏,无双方合谋,滥用诉权,明知无理仍反复起诉,如变换案由骚扰对手,或利用真实证据谋取不法利益,直接损害对方当事人权益,如商业竞争对手。 二、法律后果对比: 民事后果: 虚假诉讼,法院驳回诉求,串通双方连带赔偿第三人损失,含律师费、资产贬值等。司法处罚:最高罚款50万元或拘留15日,列入失信名单; 恶意诉讼:法院驳回起诉,行为人赔偿对方损失,如律师费、误工费、商誉损失。司法处罚:个人最高罚款10万元,可拘留。 刑事风险: 虚假诉讼构成犯罪:只要捏造事实起诉且妨害司法秩序,即构成犯罪。可以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如干扰庭审、执行等,可处3-7年有期徒刑。 例如,浙江老板串通16名员工虚构124万工资,骗取调解书坑害债主,全员获刑。 恶意诉讼一般不单独入刑:法律视为民事侵权,通过赔偿和罚款惩戒。例外:若捏造事实,如伪造证据,则转化为虚假诉讼罪;若涉敲诈、妨害作证等,另定他罪。 三、典型案例印证: 虚假诉讼罪: 案例1、彭某某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勾结赵某提起虚假诉讼,致法院开庭审理。二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分别为7个月和6个月。 案例2、吕某隐瞒10万元借款已清偿的事实,教唆黄某作伪证起诉,被以虚假诉讼罪判刑3年。 恶意诉讼侵权: 案例1、谢某某持失效美术作品著作权证书起诉他人,败诉后被判赔偿1.2万元,但未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2、泉州某公司15年内4次以失效专利起诉竞争对手,最高法认定构成恶意诉讼,判赔6万元。 四、维权路径选择: 优先刑事报案:针对团伙串通,如夫妻伪造债务,立即报警并提供串通证据。 民事转刑事:单方骚扰中发现伪造证据,民事索赔后追加刑事控告。 虚假诉讼=原告被告合谋,团伙诈骗+坑第三人+虚构全部事实,结果是必坐牢。 恶意诉讼=仅原告使坏,单人找茬+恶心对方+滥用真实程序,结果可能只是赔钱了事,一般不坐牢,除非触犯他罪。 续朝晖律师提醒:恶意诉讼虽难入刑,但若伪造证据、敲诈勒索,仍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妨害作证罪等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9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