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试图证明自身没有目的,是哲学开过的最好笑的玩笑。 📣双指捏合放大,清屏观看体验更佳 📖背景阅读 本视频出自2025年9月12日Curt Jaimungal在他的YouTube频道发布的视频《科学家试图证明自身没有目的,是哲学开过的最好笑的玩笑(Scientists Trying To Prove They're Purposeless Is Philosophy's Best Joke)》。 在这段视频中,马修·塞格尔解释了怀特海如何突破牛顿力学的「实体」与「绝对空间」观,转而强调「过程」「事件」和「关系性」。在怀特海看来,世界并不是由孤立的物质碎片构成,而是由不断生成的「实际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编织而成。 马修·塞格尔还结合了量子物理学的启示,指出自然界并非完全决定论,而是包含可能性与现实的动态整合。正如怀特海所说,因果关系不仅是机械的传递,更是一种「感受性的传递」;过去的经验会在当下被整合,并为下一刻的生成提供可能性。由此,空间与时间被理解为从关系中涌现,而非预设的舞台。 - 📖阅读的乐趣!🛠️创造的热情!🪐星际的信仰! Read with Joy!Create with Passion!Believe with Stars! 👉关注「阅读兽ReadingCub」,连接百万同行者社群,享受阅读乐趣,追求身心强健,探索宇宙万物,终身学习进化,打破算法茧房,穿透阶层结界,建立思维框架,收获人格成长,实现人生自由。 阅读,不是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怀特海 #量子力学 #哲学 #中英双语 #阅读兽ReadingCub
00:00 / 1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66661周前
当科学家第一次把细胞放大10亿倍后,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看到的画面和宇宙的结构惊人相似。细胞膜像宇宙的边界在不断扩张,线粒体分布的方式竟然和星系团的排列几乎一致。那些连接细胞器的纤维网络和连接星系的暗物质纤维呈现出同一种神秘的网状结构。 更让人震撼的是,细胞核占细胞体积的比例恰好约等于可观测物质占整个宇宙的比例,都在4%到5%之间。2011年一位物理学家甚至发现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速度和宇宙信息扩散的模式遵循着相同的数学规律。 今天我就带你看看这个跨越60个数量级的惊人巧合。当我们把镜头从10的负15次方米的细胞拉到10的26次方米的宇宙,你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相。但这还仅仅是开始,更让人头皮发麻的发现出现在2020年。 意大利和美国的科学家联合发表了一篇震撼学术界的论文,他们用超级计算机对人脑神经网络和宇宙网络进行了首次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人类大脑包含860亿个神经细胞,可观测宇宙中有大约1000亿个星系,这个数量级就已经惊人的接近。 但真正让科学家震惊的是接下来的发现。研究人员测量了大脑中物质分布最密集和最稀疏区域的差异,发现密度相差整整100倍。从1微米到100微米,当他们把目光转向宇宙,在由1000亿个星系构成的宇宙网中,密度最大和最小的部分同样相差100倍,只不过尺度变成了5百万光年到5亿光年。 这种精确到令人窒息的相似性在自然界所有已知的网络结构中从未出现过,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用同一张设计图纸分别画出了细胞和宇宙。更诡异的事情还在后面,研究团队继续深入分析。 他们测量了大脑神经元网络和宇宙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以及这些节点形成的集群数量,结果再次让人不寒而栗。两种网络的连接方式几乎完全一致,这意味着它们可能遵循着同一套底层物理法则,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和星系的旋臂都在诉说着宇宙深处隐藏的某种密码。 如果你觉得这已经够疯狂了,那接下来的数据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科学家计算出,如果把整个宇宙网络当作硬盘,它能存储大约4.3PB的信息,而人类大脑的存储容量是2.5PB。你可能会说4.3和2.5看起来差别挺大,但要知道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哪怕只有微小变化,存储量就会呈指数级暴涨或暴跌。 从这个角度看,4.3PB和2.5PB在宇宙尺度上几乎就是同一个数字,就好像宇宙这个巨型大脑正在存储着某个生命体数十亿年积累的全部记忆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2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9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3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