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95
鲁迅-狂人日记 #历史 #鲁迅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论语》学而篇第三节刘宝楠注解 論語正義 清 劉寶楠 撰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 正義曰:《禮·表記》:「子曰:情欲信,辭欲巧。」《詩·雨無正》:「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左傳》載師曠善諫,叔向引「巧言如流」以美之。又《烝民》詩:「令儀令色。」彼文言「巧」、「令」,皆是美辭。此云「鮮矣仁」者,以巧令多由僞作,故下篇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又《書·臯陶謨》云:「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孔,甚也。壬,佞也。以巧言令色爲甚佞,則不仁可知。然夫子猶云「鮮仁」者,不忍重斥之,猶若未絕於仁也。曾子立事云:「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難於仁矣。」與此文義同。《皇本》「仁」上有「有」字。 ○注:「巧言」至「仁也」。○正義曰:「巧」、「好」音義相近。《詩·雨無正箋》:「巧,猶善也。」《禮·表記注》:「巧,謂順而說也。」皆謂好其言語,即《詩》云「好言自口」也。《爾雅·釋詁》:「令,善也。」《書·臯陶謨》:「令色」,《史記·夏本紀》作「善色」,是「令」有「善」義。《說文》:「色,顔氣也」。《齊語》韋昭解「顔,眉目之間。」引申之,凡氣之達於面者,皆謂之顔。故《注》以「顔色」連文。云「少能有仁」,似《注》所見本亦作「有仁」。#四书解读 #国学文化 #论语解读 #文玩 #盘串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每日分享 #阅读 #古文 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含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 核心实词释义 - 围:围攻(秦晋围郑) - 贰:对……怀有二心(贰于楚) - 军:驻军、驻扎(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 辞:推辞(辞曰) - 许:答应、应允(许之);割让(许君焦、瑕) -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夜缒而出) - 鄙:以……为边邑(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 - 陪:增加(焉用亡郑以陪邻) - 共:gōng,通“供”,供给、供应(共其乏困) - 赐:恩惠(尝为晋君赐矣) - 济:渡河(朝济而夕设版焉) - 版:筑墙用的夹板,代指城墙(设版焉) - 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 - 封:使……成为边境(东封郑,使动用法);边境(肆其西封) - 肆:扩张、延伸(肆其西封) - 阙:quē,侵损、削减(阙秦以利晋) - 盟:结盟(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 - 戍:驻守、守卫(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敝:损害、伤害(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与:结交、同盟(失其所与) - 去:离开、撤军(亦去之) 2. 古今异义 - 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今义为“出行时带的包裹、箱子等” - 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为“接待宾客的主人” - 乏困:古义为“缺少的物资”(共其乏困);今义为“疲劳、困倦” - 夫人:古义为“那个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为“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3. 词类活用 - 名词作动词:军(驻军)、盟(结盟)、 - 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间,夜缒而出)、东(向东,东封郑)、朝(在早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夕(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 - 意动用法:鄙(以……为边邑) - 使动用法:亡(使……灭亡,亡郑)、封(使……成为边境,东封郑)、阙(使……受损,阙秦)、利(使……获利,利晋) 二、重点虚词(用法+例句) - 以: - 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 来、用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 把(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后省略代词“之”) - 之: - 代词,代人/事/物(公从之;许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 - 助词,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邻之厚,君之薄也) - 宾语前置标志(何厌之有,无实义) 只能输入千字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四):拨开迷雾:深入探寻唯识学智慧之光 ——其中,最核心的学佛启示,在于破除“门户之见”与“偏执之惑”,树立“圆融无碍”的修学心行——佛法的本质是“一乘菩提”,性宗与相宗、各宗各派的法门,都是佛陀根据众生根机开出的“方便药方”,绝非相互对立的“不同学说”。回顾唯识学的传承历程,从唐初玄奘大师的兴盛,到唐后的式微,再到明末与民国的两次复兴,其坎坷命运的背后,始终交织着“偏执相宗而轻慢性宗”或“执着性宗而忽视相宗”的误区。而当代学佛者若能以史为鉴,就能明白:学佛最忌“盲人摸象”——执着单一法门的局部优势,而否定佛法整体的圆融性;更忌“党同伐异”——以“某宗优越”为由引发宗派纷争,违背“佛法本是一家”的根本精神。 正确的学佛态度,应是“以正信为基,以圆融为心”:既要坚定相信佛法的真实性,又要以广大心量学习各宗义理;既要深入一门修持,又不排斥其他法门的殊胜;既要研读经典、理解义理,又要注重观心实修,避免沦为“口头禅”或“书呆子”。正确的学佛态度,应是“以正信为基,以圆融为心”:既要坚定相信佛法的真实性,又要以广大心量学习各宗义理;既要深入一门修持,又不排斥其他法门的殊胜;既要研读经典、理解义理,又要注重观心实修,避免沦为“口头禅”或“书呆子”。具体而言,“圆融无碍”的修学心行,应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这也是对当代学佛者最切实的修学指引: 以“正信为基”,筑牢修学根本。正信是学佛的“地基”,若地基不牢,再好的法门也无法成就。唯识学的修学尤其如此——其名相精密、义理深奥,若缺乏对“如来正法真实性、唯识学助道性”的坚定信心,很容易在“名相辨析的繁琐”或“修证进步的缓慢”中退转。这种正信,并非“盲目服从”,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与善根启发”之上的坚定认同:既要相信“万法唯识”是佛陀亲证的究竟义理,超越世间学问的局限;也要相信“一切众生皆有自证分的本具清净,皆可通过修持转识成智”;更要相信“性宗与相宗相辅相成,无有高下”。例如,修学唯识学时,若能坚信“阿赖耶识的种子熏习理论”,就不会因“一时的烦恼反复”而懈怠,明白这只是恶种子的暂时现行,持续修善必能转化;若能坚信“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唯识的精密析理本质一致”,就不会陷入“以相破性”或“以性破相”的误区。#悟明心性 #放下执念
00:00 / 5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66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九)“唯识破执,无我解脱”之修证通义 ——今日围绕《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切法无我” 核心,从妄计破执、有为无为分野、色心二元架构等维度,拆解生死烦恼根源与解脱路径。世尊立百法框架,核心直指:生死束缚源于我执,而我执生起,始于对 “心” 的误解与 “法” 的妄计 —— 凡夫误认肉团心、大脑为觉知本体,将五蕴身心、因缘万法妄计为 “我” 与 “我所”,在 “非我计我”“无乐计乐” 的颠倒中,沉沦于有为法的生灭烦恼。 百法五位为观照实相的精准工具:前四类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本质是生灭造作、烦恼所依;第五类无为法是解脱归趣,特质为不生不灭、无染无著。贯穿其中的核心是 “心法”,需先辨明 “肉团心(色法依托)” 与 “缘虑心(心法本体)” 的体用分野,确立 “修心即修缘虑心” 的正见,方能避免修行偏差。 解脱的根本在 “理行双运”:理上明了二无我实相 —— 人无我(五蕴和合无主宰)、法无我(万法缘起无自性),洞悉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的真相;事上践行破执离妄,以正见破虚妄分别,以正念断颠倒贪著,在日用中观照 “能变(心法)- 所变(万法)” 的虚妄,对有为法有而不执、借假修真,对无为法不执空相、离执显真。 修行关键在 “以心法为纲,以无执为要”:念佛需纳于缘虑心,不落入大脑戏论;修心需观照八识念念生灭,不执 “能修之我”;利他需随顺因缘,不执 “所度之众”。如面对建寺贷款以 “道场非我非我所” 安心,面对世间娱乐以 “坏苦非真乐” 离染,每一次正念观照都是对我执的瓦解,每一次无执践行都是向无为的趋近。 彻底厘清心法体用、破除我法二执,便证 “空有无碍” 实相 —— 非无一切法,而是法法显真如;非否定一切行,而是行行皆妙用。圣人自在,正因于世间见实相、于生灭证不生灭,在有为中利他而不执有为,在因缘中尽责而不执因果。 愿各位善知识生起唯识正见,坚固无我正念:于心法中明体用,于百法中见实相,于有为中修无执,于妄计中破我执,终契入不生不灭的无为境界,证得二无我智,成就无我利他、自在圆满的菩提果位。#悟明心性 #放下执念
00:00 / 01:1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0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7: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