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上巳(sì)节,又称“三月三”“重三”“元巳”“女儿节”或“春浴日,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以后将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 民间有“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说法,认为荠菜煮鸡蛋能祛风湿、清肝火,缓解春季头痛、腰腿酸软等症状。 传统医学也认为,荠菜煮鸡蛋可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 上巳节的风俗最早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宋元,直至民国十九年改为三月三,并废“上巳”之称。起初在上巳节期间会进行一种水边祭祀活动,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后来扩展了祭拜高禖[méi]、临水浮卵、曲水流觞、踏青、赏花、会男女等节日活动,包含了人们祈福护佑的节日心理。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多变化,虽在汉族地区逐渐衰落,但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各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除此之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清明感怀 纷纷细雨浥轻尘, 节至清明祭故人。 冢上松筠增岁序, 青烟袅袅念慈亲。 题记: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细雨如期而至,那如丝如缕的雨幕,仿佛是上天垂下的珠帘,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暂且隔开,也将飞扬的黄尘轻轻抑制。整个世界,在这细雨的笼罩下,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每到这个特殊的时节,我总会怀着虔诚与思念,踏上那条通往祖坟的小径。一路上,雨滴轻轻敲打着伞面,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低吟着一首缅怀的歌谣。眼前的松柏,又添了一层新绿,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安息着先辈的土地。那翠绿的枝叶,在雨水的洗礼下愈发鲜亮,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一年又一年,它们见证着岁月的更迭,也见证着家族的传承与延续。 来到父亲母亲的坟前,摆上祭品,点燃香烛,袅袅青烟便缓缓升腾而起。那渺渺青烟,带着我对父母的思念与敬意,悠悠地飘向天际。在这青烟之中,我仿佛看到了父母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明的祭祀中,将对祖先的追思传递给下一代。这青烟,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先辈与子孙的纽带。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纷纷细雨与渺渺青烟中,我们铭记着先辈们的功绩,感恩他们为家族所付出的一切。同时,我们也从先辈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细雨依旧纷纷,青烟依旧渺渺。在这个充满缅怀之情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家族的传承如同这连绵不断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又如同这袅袅升腾的青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永远萦绕在我们心间,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清明寄相思 #又是一年清明时 #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8
00:00 / 1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星火燎原诗词#冬秋诗词合集序 时序更迭,最易牵动人之幽怀。此辑诗词,以冬为骨、以秋为韵,兼融乡愁、怀旧、怀人诸般情愫,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季节长卷。笔下有立冬朔风卷雪、寒塘映梅之清寂,亦有秋日霜枫染林、归鸿掠影之苍茫;既书柴门煮酒、围炉闲话的人间暖意,也抒客居思故里、对月忆旧游的漂泊愁肠。诗人以细腻笔触捕捉季节肌理——从“晒柿檐前争焙日”的农舍闲趣,到“线引灯花颤”的母子温情;从“梅花不改岁寒身”的傲骨,到“一壶浊酒慰离肠”的怅然,于寒冽中藏温度,于萧瑟里见深情,让冬之清、秋之韵与人心之思相融,读来如临霜雪、如沐晚风,满是岁月沉淀的醇厚意趣。 落笔这些冬秋词句时,未有刻意追摹风雅,只愿将寻常日子里的“心之所感”,妥帖藏进霜雪、炊烟与归鸿的意象里。 见立冬朔风卷落枝头最后一片叶,想起故园柴门前母亲曾呵手扫雪,便有了“柴门带雪映寒塘”的惦念;是秋夜独坐小楼,听归鸿声断水天间,念及天涯漂泊的辗转,才写下“秋心一点寄何方”的怅然。那些“围炉煮酒”的暖、“晒柿腌菘”的闲、“补丁痕映梅花”的亲,皆非凭空虚构——是记忆里乡村冬夜的灶火温度,是客居时瞥见邻人晒秋的烟火气,是握着母亲补过的旧衣时掌心的软。 写梅,不只为赞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更爱它在“冰封三千界”时仍肯递出一缕暗香,像困境里不肯凉透的人心;写雪,也不单绘“千树琼枝”的景致,更念它“落于娘鬓”的细碎,是岁月在亲人身上留下的轻痕。 这些诗词不是为“咏冬叹秋”而作,而是借季节为笺,把乡愁、怀旧、对人间烟火的眷恋,一字一句酿成可品的滋味——愿读它的人,能在“朔风凛冽”里触到“围炉闲话”的暖,在“暮色苍茫”中寻到“故园梅影”的甜,也懂这字里行间藏着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对生活最真的珍惜与怀念。#原创作品 #原创视频 #上热門话题🔥🔥🔥 @抖音超市 @中视频伙伴计划官号 @DOU+小助手 @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 @山水清音 @凤羽飞花 @诗词频道 @@月色倾湖 @一帘幽梦 @天涯临风 #冬秋诗词合集序
00:00 / 1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姚太刚2周前
《立冬赋》 时维玄律,序属立冬。北陆初临,乾坤始肃。余观夫寒暑更迭,非天公之肃杀,实造化之涵容。乃作斯赋,以咏其志: “霜天开霁,六合澄明。望长空之浩渺,接云汉之峥嵘。万木卸青衫而存劲骨,千川敛碧浪而蓄雷霆。此非蛰伏之象,实乃大化周流;岂是萧条之时,正当元气充盈!” 溯先民之智慧,察节气之渊深。《周易》有言“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月令》载道“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昔范希文执剑扫阶霜,犹诵“先忧后乐”;苏子瞻踏雪寻梅处,自诩“铿然曳杖”。更闻祖逖中流击楫,破晓寒而誓清寰宇;王导新亭举目,临江风而振作衣冠。皆见凛冽之中,自有热肠如火;严霜之下,愈显赤帜如霞。 至若寒炉煨芋,温酒邀朋,则效陶谷烹雪之雅;玄冥布瑞,琼妃散花,恰呈谢女咏絮之才。农人庆仓廪之实,学子挑夜读之灯。铁马冰河,铸戍边将士肝胆;红泥小火,熔墨客锦绣诗篇。乃知四时各有其美,冬藏正为春生! 今我立冬挥毫,非独慕古贤风骨,更感时代新声。看北国银装素裹,映高铁如龙疾驰;南疆金橘垂枝,映电商似网纵横。寒潮虽劲,难冻5G信号;风雪虽狂,不阻天宫巡穹。恰似大鹏敛翼,非为退缩,实图振翅九霄;巨舰回港,非止休整,乃为扬帆四海。 赞曰: 阴阳嬗变岂无凭?收尽繁华见赤诚。 松柏经寒青更彻,梅兰浴雪香益清。 三冬炼就通明骨,万卷熔成不夜城。 且待惊雷破冰日,试看四海起龙吟!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