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你知道为什么老师再用心,也替代不了父母吗?教育界有个“5+2=0”的公式——5天的学校教育做得再好,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没跟上,一切很可能归零。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你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引路人。 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每一次的放任,都可能成为孩子未来走偏的伏笔? 就像那个令人心痛的古代故事:一个孩子偷了针,母亲反而夸他能干;后来他偷布料、偷钱,最终被判死刑。临刑前,他咬住母亲的耳朵说:“如果当初我偷针时你打我一顿,我就不会走到今天!” 惯子如杀子,你舍不得管,社会就会替你狠狠管。 而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狠心”。 管理教育家徐世雄的女儿曾经不爱吃饭、不懂感恩,他就用“饿一顿”和“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她亲身感受规矩和付出。后来女儿30岁就成为大学教授——小时候给孩子“扎针”,长大才能给他翅膀。 但管孩子,不是光靠嘴说,更要靠身影去影响。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你刷手机,孩子就沉迷平板;你打麻将,孩子就无心学习。 可如果你拿起书,孩子也会静下心来。就像那个家访故事:一个孩子家里麻将声不断,另一个孩子家里书香满屋——结果天差地别。 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看你怎么做。 郑渊洁的父亲没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读书、养鸽子、研究中医,三个孩子长大后分别成为作家、“信鸽大王”和药剂师。 教育,说到底是一场“榜样教育”。 而比“言传”和“身教”更底层的,是陪伴。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因工作把女儿送回老家,结果孩子只能抱着一条小被子睡觉,寻找妈妈的味道。他说:“那段时间的分离,给孩子内心烙下了不安全感的印记。” 童年只有一次,缺席的陪伴,是未来多少成功都弥补不了的遗憾。 教育家刘墉无论多忙,都坚持陪孩子抓虫、种菜、练琴,甚至当女儿的“乐谱架”。他说:“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他的儿子考上哈佛,女儿也以第一名被哥大录取。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他未来路上的坑。 0-6岁,请给他亲密的回应; 7-12岁,请给他真诚的欣赏; 13-18岁,请给他尊重与理解。 孩子的成长就像单程车,没有回头路。 你现在每一次的陪伴、每一次的坚定、每一次的榜样,都是在为他铺一条更稳、更光明的路。 养育孩子,是父母一场最重要的修行。 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不留遗憾。#家庭教育 #成长教育 #父母必看系列 #亲子养育 #学习方法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1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