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囧3月前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苏轼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难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这句常被误认为出自大作家之手的箴言,实则源于一位豆瓣网友。它精准地捕捉了青春特有的纯粹与无畏——那种未被世俗规则过度驯化的、鲜活的情感力量。 这背后,触及了人类永恒的思考:道德的根本是理性推导还是情感共鸣?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程序严谨还是结果公正?历史中,王安石与司马光那场著名的变法之争,其深层是否也映射了务实改革与保守原则的碰撞?甚至,我们每个人内心,是否也常常经历着炽热情感与冰冷现实的对峙?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永远没有唯一的标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升,往往不是发生在理性框架的完善修补之时,而是源于那些看似“不可能”、打破常规的感性驱动——是梦想、是义愤、是不甘、是超越现有逻辑的想象与勇气。正是这些源于心灵深处、不拘一格的力量,推翻了看似坚固的“不可能”,实现了真正的跨越。 如果你也困惑于这些宏大命题,觉得成为像王安石或司马光那样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遥不可及,那么,不妨学习苏轼的智慧。面对人生的起伏与世事的纷争,他选择一种更通透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越是非成败的豁达与从容——接受生命的复杂,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苏轼 #感性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