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看书的时候应该像个侦探一样,抓重点,因为看一本书真的只需要10分钟 先随机翻,一页一页看,这一步的目的是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比如图,表,或者加粗的字体,特别标注的内容,往往这些是精华,信息比较丰富,一页看个几秒钟,大致扫一下,对整体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需要细节,就是个大概 闭上眼回忆一下刚才看的内容,然后去看目录,目录往往是作者的写这本书的一个思路,他的思维方式,这一步的目的是看看他想说什么,如果你看目录完全看不懂,那其实不需要看下去了,因为可能和你的知识又断层,看了也看不懂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章,或者一节,直接翻到那页去看,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就是在解决问题,不需要学习过多的知识,不能够用有限的生命去学无限的知识,不应该像一台电脑,一个硬盘一样去储存非常多的知识,我们需要的是调用,在需要的时候找的到,用的上 进入一章节后一句一句的看,就像拍照一样的,每一句话,按个快门,你尝试一下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一句一句的看,你依旧可以理解里面的内容,而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只会让你想睡觉 看一本书就像看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每一天都很精彩,同理,不是每一页每个字都要去留下深刻的印象。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周易,这本书是我几年前买的,当时买,也是想看看,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文化人把他捧的那么高的位置,很是好奇。结果,我买回来一看,只认识字,理解不了什么意思,看的太费力了,就扔一边了。自然,我也就放弃了提升自己的时机。 事隔多年,我再一次把他拿起来,重新再看,是因为在生活中真的遇到了很多自己想不通的事情,为了答疑解惑,再次拿起来细细琢磨。当然了,这次还是看不懂的,但是看不懂不是问题,只要想做的事,总有办法,到网上搜索相关视频,自然有人给你解释,所以一边看视频,一边自己琢磨一下,还是可以看懂的!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无论我们怎么说,要注意安全,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吃,他依然会玩的疯,吃的欢,自己体验一把,才知道妈妈的叮嘱有的对,有的不对。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得以成长。成年人,也如此,不要看成年人一把年纪,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一无所知的人多的是,以前觉得成年人不需要学习,只需要挣钱,现在完全改变了思想。成年人,一边学习,一边挣钱,才会活得有滋有味,心理健康,生活如意。 多少人因为心理问题,看待问题,处理事情都处理的一塌糊涂,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想不通,放不下,抑制,可是经常学习又上班的人,就很少这样。上班,可以养活自己,学习可以解放思想,一个支撑现实,一个支撑内心,多美的事啊!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为什么30年了,我们还在反复读《活着》?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翻到一本旧书,明明知道结局有多痛,却还是忍不住再读一遍?《活着》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剧情,只让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坐在田埂上,用带着泥土气的声音,讲完他一辈子的故事。 福贵年轻时是个实打实的“败家子”,拿着爹留下的两百多亩地当赌注,输光家产那天,爹从粪缸上摔下来断了气。他揣着仅剩的铜钱去城里买药,却被抓去当壮丁,一去就是两年。等他拖着破鞋跑回家,娘早没了,女儿凤霞因为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 日子刚有起色,儿子有庆又出事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这个每天跑十几里路上学、还能光着脚跑赢大人的孩子,被抽干了血,死在冰冷的医院里。福贵抱着儿子的尸体往家走,路过村口的池塘,他想过跳下去,可一想到家里还有凤霞和妻子家珍,还是咬着牙回了家。 后来凤霞嫁给了老实的二喜,生下孩子那天,却因为大出血没挺过来。没过多久,家珍也走了,就连二喜,也在工地被水泥板砸中,只剩下襁褓中的外孙苦根。福贵抱着苦根过日子,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可谁能想到,苦根最后竟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了。 最后,田埂上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他给老牛取名“福贵”,每天耕地时跟它说话,把对一家人的思念,都融进了“春天播种、秋天收割”的日常里。有人说这书太苦了,可读完才发现,福贵的故事里藏着最戳人的真相:活着从不是为了追求多风光的日子,而是哪怕失去所有,还能对着夕阳哼起老歌,还能在春天播下新的种子。 就像书里写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们或许不会经历福贵那样的苦难,但总会遇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时刻——可能是工作失利,可能是亲人离别,可能是对未来的迷茫。可每当这时想起福贵,想起他坐在田埂上的样子,就会突然明白:能好好吃饭,能好好看日出日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守着细碎的温暖,就已经是“活着”最好的样子。 这就是《活着》的魔力,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读懂自己的生活,也让我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有勇气好好活着。#书单 #书荒推荐 #书
00:00 / 0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挑战认知!人类的恶意,并非天生,却能被“养”出来🚀 宝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让人后背发凉的恶意,可能不是天生就有的,反而像野草一样,是被“养”出来的😭 前阵子看了个真实故事,特别戳心:小区里有个阿姨总爱说邻居坏话,谁家买了新车就酸“肯定是来路不正”,谁家孩子考了第一就嚼“肯定是抄的”。后来才知道,她年轻时常被婆婆打压,说她“干啥都不如人”,时间久了,她就把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恶意,当成了保护自己的方式——好像只要否定别人,自己就没那么差劲了。 其实心理学里早说过,恶意的滋生往往有痕迹: ❶ 当“贬低”成了习惯——比如总有人拿你和别人比,说“你看人家多厉害,你咋这么笨”,时间长了,要么变得自卑,要么就学会用同样的恶意去攻击别人,好像这样就能平衡内心的不甘。 ❷ 当“偏见”被不断放大——就像有人总说“有钱人都抠门”“长得好看的都花心”,一开始可能只是随口一说,听多了信了,就真的会带着恶意去揣测别人,哪怕对方根本没做错什么。 ❸ 当“沉默”纵容了恶意——比如看到有人被欺负,大家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施暴者会觉得“反正没人管”,恶意就会变本加厉。就像小时候班里的小霸王,一开始只是推搡,见没人阻止,后来就敢抢东西、骂人了。 但反过来想,恶意能被“养”出来,也能被“掐灭”呀!比如听到别人说坏话时,试着问一句“你为啥这么觉得呀?”;看到不公时,哪怕说句“这样不对”;被贬低时,告诉自己“他说的不算数”。 宝子们,别让那些负面的东西在心里扎根。毕竟,比起盯着人性的暗处,不如多给身边人一点善意——你会发现,温暖其实比恶意更有力量✨ #人性思考 #恶意与善意 #心理观察 #生活感悟 #拒绝偏见
00:00 / 06: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