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7: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7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5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好老人3天前
梦回延安:那片黄土坡上的精神回响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时隔多年,每当夜深人静,1975年在延安度过的那些日子,总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同黄土高坡上的酸枣树,深深扎根在记忆深处。 那时的延安,土窑洞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黄土坡上。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窑洞前的场院里就已热闹起来。老乡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筐,准备下地劳作;几名穿着朴素的干部模样的人,正和老乡一起整理农具,说着庄稼的长势。我们住的窑洞虽简陋,却格外温暖,土炕烧得热乎乎的,墙上挂着镰刀、草帽和晒干的枣子,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粮食的清香。 院外的枣树林是我们常去的地方。1975年的枣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压弯了枝条。劳作间隙,老乡们会摘下几颗红枣递给我们,甜津津的滋味顺着喉咙往下淌,那是黄土高坡最纯粹的甘甜。有时,我们会和老乡一起在枣树下磨面,沉重的石磨盘在众人的合力推动下缓缓转动,金黄的麦粒渐渐变成细腻的面粉,飞扬的粉屑里,藏着军民同心的温情。 纺车声是延安岁月里最动听的旋律。傍晚时分,窑洞里点起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老乡们坐在纺车旁,双手熟练地操作着,棉絮在纺锭上缠绕、拉伸,变成细细的棉线。我们也跟着学纺线,起初手指笨拙,线总是断,老乡们就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们,笑着说:“纺线就像过日子,要稳、要细,才能织出好布。”深夜里,纺车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驱散了夜的寂静,也凝聚着艰苦奋斗的力量。 春耕时节,黄土高坡上一片繁忙景象。军民携手共耕,锄头起落间,翻开湿润的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跟着老乡学习耕地、播种,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进泥土里,却丝毫不觉得累。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粗茶,吃着窝头,听老乡讲革命时期的故事,讲红军战士帮群众推车、挑水、种庄稼的往事,那些岁月里的坚守与奉献,让延安精神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 如今,虽已离开延安多年,但那土窑洞、枣树林、石磨盘和纺车,依然清晰如昨。梦回延安,不仅是怀念那段艰苦而纯粹的岁月,更是怀念那种军民同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如同黄土高坡上的松柏,历经风雨而常青,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延安精神永远是照亮心灵的灯塔,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延安精神#原创视频 #知青岁月#老年人 #中年人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