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哥说神话|第002说:混沌不分》 混沌,汉语词语,读音hùndùn,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思想模糊不清,不分明。也是古代传说中央之帝、混沌天神的称呼。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在中国神话中,混沌天神是宇宙之初的第一位神仙,被视为一切的起源。他的身体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拥有无尽的力量和神秘的智慧,但在这混沌的世界中,他的思想也如同混沌本身一样混沌未明‌。混沌一词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道家的作品《列子·天瑞篇》中。先天五太,时至今日,混沌不分依然是古代哲学与神话中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既可以表示宇宙未开时的原初状态,也用来隐喻事物未分化、无界限的自然本质。有人解读为顺其自然,也有人解读为愚昧无知。所谓的混沌,道家认为代表自然本真;儒家则认为是野蛮、未开化。所谓的不分,道家认为是顺应自然,是一种至高状态;儒家则觉得是分不清是非标准,是一种蒙昧表现。而我们的解读,也只能从这种不明不白得状态开始吧!混沌宇宙(或称为鸿蒙世界,宇宙蛋)是孕育一切的开始,盘古就是在这样的混沌宇宙中诞生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混沌宇宙(或鸿蒙世界)可以被视为盘古的母亲。浑沦,也属于道教核心术语,与“混沌”“太极”等概念互释。 按照奇点大爆炸的说法,大爆炸之后生成的原始太阳星云,有一部分就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早期的原始地球,成为了宇宙蛋裂变之下的另一个地球蛋。这一时期,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也在缓慢形成。这一时期,地球表面裸露的岩石,在天体的碰撞下,产生了盆地。这一时期,也无任何生命可言,因此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前太古代或者冥古代。 经历了若干个亿年之后,随着创世神的出现,地球才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模样。而混沌天神,就被视为宇宙之初的第一位神仙。他的身体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被认为是一切的起源。但在这混沌状态中,他虽然拥有无尽的力量和神秘的智慧,可是他的思想也如同混沌本身一样混沌不分。其实,这也是中国哲学对宇宙本质的终极追问——在看似无序中见大道至简,在未分化中蕴万物生机。真正的秩序,或许正藏于分或不分的玄妙之中。太多的外部干预,或许打着正本清源得名义,却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成语 #神话 #成语哥
00:00 / 1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成语哥说神话|第009说: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其实也是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比喻通过努力或机遇实现身份跃升,尤指科举中第或事业成功。语出早期地方志代表作,汉代辛氏的《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如此一来,鱼跃龙门就迎来了他的三层含义。第一,就是‌神话原型上自然现象的神秘化,形成了一种‌生物蜕变传说和‌地理象征。第二,成为一种‌社会隐喻,在科举文化中,象征阶层跃迁,也用来指事业的突破。第三,作为‌精神哲学,既有精神上的激励,也是民俗中常用的吉祥寓意。 作为古代地域代称,龙门的位置,就在今天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交界处。以前龙门的这个位置,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相连的两山,也被称为伊阙山。至于为什么改称龙门,说法也不尽相同。一种说法与隋炀帝有关,话说隋炀帝都洛阳时,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因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伊阙得名“龙门”。另一种说法,则与大禹和应龙有关,也就是和应龙辟壤的传说有关。 话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伊水的流量自然也就增大了。结果洪水就被伊阙山阻挡,一时竟然无法应对。应龙现身之际,龙角一抵,伊阙山就被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山;龙身一甩,形成“十里龙槽”;龙足一蹬,有了壶口瀑布。应龙,也成了黄河龙王。这一大片区域,就被称为龙门。作为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故也称之为“禹门”。作为司马故里,龙门也成为了文化象征。 鱼跃龙门的主角,正是有生殖洄游习性的孟津黄河大鲤鱼。李白在《赠崔侍郎》诗中就写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据说鱼跃龙门之际,往往就伴随着应龙盘旋上空。如果跳过了龙门,就会阶层跨越,变化成龙。如果没有跳过龙门,不成龙还是下油锅,那就全靠运气了。 有专家经过所谓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鲤鱼之所要跳龙门,并不是因为有远大的“腾跃成龙”的理想,而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这种解读,除了让我有点低级趣味的感觉,也彰显了格局的渺小。我就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繁衍后代不只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责任,自然也是一种乐趣。这种集体奋斗的现象,不仅壮观,更会赋能。从看似普通的行为中,总结和提炼精神的力量,这也是种族延续的动力和密码。这不仅是个体的努力,更是群体持续追求幸福的结果。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生物进化,是优胜劣汰,还是修炼进阶?#成语 #神话 #成语哥
00:00 / 1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7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成语哥说神话|第010说:鱼龙变化》 鱼龙变化,字面意思是指鱼变化为龙,用来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出自宋·刘克庄《水龙吟·丙辰生日》词之二:“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意思是:青蛙与蛤蟆斗争的胜负,我不在乎;从鱼到龙的形态变化,我不在乎;因为我正置身于超脱尘世理想国——华胥国。刘克庄用淡然的语气,不经意间表明了生物演化的真谛。 作为众鳞之长,龙的原型主要源自水生生物,比如鱼和蜗牛。鱼,象征着伏羲,即鱼凫[fú]。蜗牛,有人认为也代表着女娲。女娲,则和蚕丛有着一定的关联。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的突出眼睛特征,也被推测与蚕丛亦或与蜗牛相关。在《管子·水地》中记载:“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进一步印证了鱼、蚕、龙之间的不解之缘。 关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索性我们就宏观一点,用所谓的宇宙视角来探究一番。作为一个运动综合体,宇宙大爆炸之后,产生了各种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在经过了各种宇宙射线的辐射后,就筛选或者是孕育出了具有生命特征的一些物质。地球诞生之后,机缘巧合之下,也就有了一些具有生命潜能的原始物质。仔细想想,这种物质好像也可以理解为天外来物。 据说因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就会产生新物种。经历了开天辟地,原始的生命物质就生成了细胞。经历了太一生水,细胞就变成了浮游生物。经历了皮糙肉厚,浮游生物迎来了奇迹,变成了有脊梁的鱼类。尽管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但是鱼却为未来的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做好了营养的储备。经历了沧海桑田,随着生命之源的花边,部分鱼儿就选择了上岸。经历了鱼龙变化,爬行类动物就出现。经历了鲲鹏之变,有翼的鸟类和吃奶的哺乳动物,就分别上天入地,占领了生存的高地。六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共祖出。一千四百万年前,人科拥有了共同祖先。两百万年前,人属拥有共同的祖先。十万年前,智人物种基本定型,和其他人属物种长期共存。 因为万物同源,所以万物共祖。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人类。研究生物最远共祖,是人类的共同课题。同一个人类,不同的文化。而人和动物的显著区别,也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我们追本溯源的目的,其实是寻求文化意义上的最远共祖。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不离于宗,谓之天人。#成语 #神话 #成语哥
00:00 / 1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5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8: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