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應如10月前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九。【经文】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注解】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者。此是承上文而言, 三心已扫, 四相已飞, 外不知其物,内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焉,到如是之际,连真空都没有了。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是言无真空,无太空,无欲界,无色界,无想界,无思界,粉碎虚空。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者。言其大定,无人无我, 混混沌沌,一派先天矣, 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者。言欲念不生,则入真静,三花自然聚顶,五气自然朝元。神空于下焦,则精中现铅花;神空于中焦,则气中现银花;神空于上焦,则神中现金花;故三花聚于顶矣。空于喜则魂定,魂定而东方青帝之气朝元;空于怒则魄定,魄定而西方白帝之气朝元;空于哀则神定,神定而南方赤帝之气朝元;空于乐则精定,精定而北方黑帝之气朝元;空于欲则意定,意定而中央黄帝之气朝元;故曰五气朝元。儒曰: “人欲尽净, 天理流行。” 释曰:“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道曰:“虚其心,实其腹。”皆是言观空之道,虽曰观空之道,亦不是顽空枯坐,不过去其杂念而已。倘若未得明师指示,何处安炉,何处立鼎,何谓炼己,何谓筑基,何谓采药,何谓得药,何谓老嫩,何谓河车,何谓火候,何谓乾坤交媾,何谓坎离抽添,何谓金木交并,何谓铅汞相投,何谓阳火阴符,何谓清静沐浴,何谓灌满乾坤,何谓脱胎神化,次第功夫,任你观空静坐,纵有三花,聚于何鼎?任有五气,朝于何元?只落得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一朝寿满,清灵善化之鬼,来去明白,名叫鬼仙。或顶众神而受香烟,或转来世以为官宦,倘若迷性,依然堕落,前工枉费,深可痛哉!好道者,慎之谨之。#国学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点 #女性智慧 #国学文化 #见者好运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出自道教经典《清静经》,字面意思是:人若能长久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天地的能量与规律便会自然与之相合。这句话体现了道教修行的核心思想,强调通过内在的清净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内涵: 1. 哲学内涵: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清静与道的关联:经文开篇即指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是万物本源,其本质是“清静无为”。人通过效法道的清静特性(如“无欲”“无念”),才能回归本源,与天地能量共鸣。 动静辩证关系:经文提到“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说明清净与躁动、无为与有为是相互依存的。唯有通过静心遣欲(如“澄其心而神自清”),才能打破二元对立,实现“与道合真”。 2. 修行实践:身心合一的修炼方法 静坐与调息:张至顺道长认为,静坐时凝神调息、摒弃杂念,身体能量会自然积累,最终“元神归位”。姿势并非关键,核心在于心境的澄澈(如“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去欲存真:人的烦恼源于“妄心”与“贪求”(如“心扰之”“欲牵之”),需通过“遣其欲”消除六欲三毒,才能恢复本然的清净状态,感知天地规律。 3. 现代意义:静心与生命能量的唤醒 静能生慧:南怀瑾指出“生命的能源来自宁静”,心静时才能专注思考,激发内在智慧。曾国藩的静坐修心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 应对焦虑:当代人常因杂念纷扰而能量涣散。如《清静经》所言,唯有“归根曰静”,才能打破主观有为的局限,接纳天地能量的滋养(如“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句话不仅是道教修行的纲领,更是一种生命哲学:通过内在的清净无为,人能够超越个体局限,与宇宙的宏大秩序同频共振。其价值在于为浮躁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重获平衡的路径。#聆听大自然的旋律 #静心看世界 #愿所求皆所愿 #每个人都在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 #我的世界银河文明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