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74
妙妙3周前
善知士法义开示 三昧就是真实的在真如法性中能安住, 才能名之为叫三昧。 就好比清凉这两个字, 我们知道在这个三四十度的高温天气下, 泡在水里面是清凉的,对不对? 清凉这两个字是知见, 泡在水里面就名之为叫正受。 法性是知见,当我们在法性中时, 就名之为三昧。 那当你泡在水里面时, 能不能知道在水外的人的那个炎热?那个炎热里有没有知? 那个知真实不真实?(真实)。 你自身泡在水里面, 然后看到还在烈日下的人的那种炎热的知, 真实还是不真实?(真实)。 真实对不对?错。 你自身泡在水里面时,那种清凉, 你再来看那个烈日下的人的那种炎热的那个知, 是从哪里来的? 不是从他们来的, 是你的阿赖耶识中自己自身的炎热中的那一个种子呈现的。 可是此时你在水里, 阿赖耶中的那个炎热是虚, 你在水中的清凉是实。 而此时你所知的炎热不是广大有觉众生的炎热, 是残留在你阿赖耶识中自身的种子的那个炎热。 哎呀,他们热的好辛苦啊, 满头大汗的,好可怜。非也! 不是他们好可怜, 不是他们很热, 是你阿赖耶识中自己曾经热过的什么? 而你真实的你在哪里?在清凉里。 这时候你有炎热吗?没炎热, 你知炎热吗?知。 因为有这个知才会告诉他们赶快来,赶快来, 赶快来体验清凉。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忏悔三昧》的原文全文如下: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因身、口、意的造作,被我伤害过的因缘众生,或因身、口、意的造作,所招感的诸多不顺和苦难,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都愿意接受业果法则并惭愧地忏悔。因为无明,因未闻四种真谛,无量劫来,我们彼此伤害,冤冤相报,枉受诸苦于六道中,无有出期。我们都希望解脱。愿一切被我伤害过的众生,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你们保持快乐。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鬼道、非人众生,得闻佛法,投生善道,趋向解脱。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人或非人众生,分享我善业的功德,并回答:善哉!善哉!善哉!愿一切众生分享我的功德。 《忏悔三昧》相伴的还有回向文,其全文如下: 愿我所有一切功德、福德,回向给列祖列宗、先祖先亡、灵界、幽冥界、诸位天、神、仙、龙天护法、守护神、山神、土地、人非人等、历劫的(今世的)双亲父母、家亲眷属、冤亲债主、流产、夭折、引产、英烈们、我曾杀害伤害亏欠过的所有众生及他们所有一切因缘众生,所有一切有情无情、有缘无缘、有形无形、一草一木、一沙一尘、万缘合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愿他们归信三宝,修学甚深般若,早成佛道。#忏悔三昧完整版 #修行#修心修行 #忏悔三昧每天三遍 #忏悔三昧回向文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68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9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这句话出自《楞严经》,核心是点出修行禅定(三昧)的关键障碍 —— 若不根除 “偷心”,即便刻意修定,也无法脱离烦恼(尘劳)。它精准戳中了修行中 “求而不得” 的根本问题,非常有警示意义。 1. 先拆解核心关键词的佛经含义 要理解这句话,需先明确三个关键概念在佛经语境中的特指,而非世俗含义: 三昧:即 “禅定”,并非单纯的 “静坐不动”,而是心专注一处、不被杂念扰乱的状态,是 “戒定慧” 三无漏学中的 “定”,最终目的是通过定发慧,断除烦恼。 尘劳:“尘” 指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劳” 指因六尘引发的烦恼、劳累,合称 “尘劳”,也就是众生被困的生死轮回根本。 偷心:最易被误解的词,并非 “偷窃之心”,而是修行中隐藏的 “投机心理”“贪求心”—— 比如修定是为了求神通、求感应、求快速成佛,或是心虽在修定,却暗地执着于 “我要修成三昧” 的念头,本质是 “有所求” 的无明烦恼。 2. 核心逻辑:为何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句话的因果关系,需结合佛经 “断烦恼才能出轮回” 的核心义理来看,分两层: 修三昧的本质是 “离执”,偷心是 “执” 的延续佛经中,三昧的核心是 “心无挂碍”(《心经》),通过专注破除对六尘的执着。但 “偷心” 本质是执着的变种 —— 比如执着 “修定能得好处”“我能修成”,这依然是 “我执” 和 “法执”,相当于一边想脱离烦恼,一边又抓着烦恼的根(执着)不放,自然无法出尘劳。 三昧是 “戒定慧” 的次第结果,偷心破坏 “戒” 的基础佛经强调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楞严经》)。“戒” 的本质是 “防非止恶”,不仅是行为上的戒律,更包括心念上的清净。偷心是心念上的 “不净”—— 比如修定却存功利心,违背了 “修行为断惑,而非求果” 的初心,相当于破坏了 “心戒”,没有清净的 “戒” 作基础,三昧就成了 “假定”,无法真正断除尘劳。 3. 佛经中的佐证:“除偷心” 的本质是 “无住” 这句话的义理,在其他佛经中也有呼应,最典型的是《金刚经》: 《金刚经》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 就是破除一切执着(包括对 “修定”“成佛” 的执着),这正是 “除偷心” 的核心 —— 不执着于修行的 “相”,不贪求修行的 “果”,才能让心真正清净,进而证得三昧、脱离尘劳。
00:00 / 09: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