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云直上到贬谪半生,诗豪刘禹锡的沉浮人生 他官场沉浮不改其志,他因为嘴不留情,一生被贬27次,流亡23年,创下唐朝官员最长贬谪记录。不仅是史上拒绝内卷的最牛诗人,还是诗人中的医学天才,被白居易称为诗之国手,一共送走7位皇帝,愣是把自己熬成了八朝老臣,他就是大唐诗豪刘禹锡。 公元772年,刘旭在不惑之年喜得一子,也就是刘禹锡,妻子卢氏在生产前夕梦见大禹赐子,因此为儿子取名刘禹锡。刘禹锡出生的这一年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诗王白居易、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崔护等大才子都是在此年出生,也许正是这些才子扎堆出生,才造就了大唐这一诗歌的盛世王朝。 我们知道,但凡能在课本上出现的诗人,都是天资聪颖、自幼便刻苦好学的学霸,而刘禹锡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刻苦读书,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时间。但他的身体不是很好,总是三天两头的生病,小刘禹锡觉得与其白白把钱给庸医,不如自己也研究研究医术,于是从小便学习医术,长大后还编纂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因此刘禹锡也算是半个医学专家。 年少的刘禹锡还得到了当时著名的诗僧皎然的指点,皎然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十世孙。这一早年经历对刘禹锡后来的诗歌创作和性格影响颇深。 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授太子校书,负责东宫典籍校勘。同年,21岁的柳宗元也进士及第,两人的命运也就此纠葛在了一起。 公元795年,时年24岁的刘禹锡又参加了吏部取士科,刘禹锡在这场激烈的考试中技压群雄,成功上岸,年纪轻轻的就成了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号称八品宰相,既有实权,而且前途无量。 刘禹锡有多牛逼?对比一下就知道了,白居易是在29岁才考上进士,韩愈更是考了4次科举才中进士,孟郊考到46岁才登科。关键刘禹锡是连考三次全中进士,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当上了大唐公务员,而韩愈花了13年时间考了八次才达成刘禹锡的成就。 公元802年,刘禹锡认识了同在御史台任职的韩愈和柳宗元,三人结下了浓厚的友谊。这一时期,刘禹锡的人生如同开了挂一样。仕途顺遂,积极参与政治。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继位,顺宗上台便启用了王叔文和王伾进行大刀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公元824年,刘禹锡又被调到安徽和州,他更是在这里留下了人生的巅峰之作《陋室铭》。 公元826年刘禹锡迎来了人生真正的转折,奉命调回洛阳,任东都尚书,结束二十三年漂泊无无定的贬谪岁月。#刘禹锡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历史 #诗人
00:00 / 1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及湖北属于楚国。诗人用“巴山楚水”代指“二十三年”贬谪地。唐朝中期,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头的“二王八司马”,也叫“永贞革新”,反对宦官权势失败,刘禹锡做为其中的一员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十年后召返长安,之后又先后被贬至连州(今广东连州)、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在和州写下了有名的《陋室铭》,诗人在公元826年返回洛阳的途中经过杨州,与被贬谪苏州刺使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做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对刘禹锡的同情,刘二十八即刘禹锡。刘禹锡回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乐天即白居易。诗中有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因路过已故友人嵇康和吕安的旧居时,听见邻里吹笛声,心生怀念而作《思旧赋》;二是“烂柯人:东晋王质入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观至棋毕时斧柄已朽烂,到家方知已过百年。诗人被贬谪巴山楚水之地,凄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怀念故友,空吟闻笛赋,归来已是恍如隔世,自己倒好象是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过,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且凭借酒来振奋精神。 阅读是心灵的旅行(乐游心励之)——大王山游子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欣赏古诗词。 东坡先生一生奔走宦海,历经沉浮,在贬谪与仕进之间往复跌宕。他既是朝堂之上的谏臣,也是山林中的闲人;既胸怀天下之志又向往田园之乐。这首诗正是他行至新城途中的所见所虑。诗中景致自然清新,情感深沉坦率,结构对仗工稳,处处透着先生一贯的豁达、理性与忧思交融的情怀。 诗意: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踏上这次漫漫的旅程。行至溪边,我放松缰绳,任马儿沿着溪流缓缓前行,静静聆听溪水潺潺的声音。无用的散材害怕被搜林斧砍伐,疲惫的马儿渴望听到收兵的号角。春雨绵绵,滋润大地,茶农们因丰收而满心欢喜,在乱山深处,清正廉洁的长官令人敬仰。人世间岔道纵横,究竟有多少?我尝试向田间耕作的农人询问。 首联用“身世悠悠”道尽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思索。他松开马缰,行至溪边,驻足静听溪水声,在俗务缠身中,难得悠闲地亲近自然,赢得避世自省的片刻宁静,仕途中人,卸下尘嚣,以自然为师,与山水为友,正是苏轼诗中常有的情怀。 颔联诗人以典自比,表达自己虽有才识,却不愿被权力之手驱使利用。表现他对官场政治的疲倦与警觉。诗人借物写心,一方面抒发对仕途劳顿的厌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归隐、退居的渴望。 颈联写他途经之地所见百姓与官吏的真实状态。好雨适时,风调雨顺,茶农欢喜,百姓安生。“乱山深处”才有理想政治的一方净土,诗人对清廉者的称赞,虽是观察,亦是投影,赞他人,也是寄志自身。 尾联两句意蕴深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人生道路分歧错杂,何处何人,难以抉择,诗人最终将答案抛向田野,给“耦耕”的农人。用反问而非陈述的方式,将诗意引向更高层次的哲理思考。在复杂的世事面前,苏轼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那片桑田与犁影,或许就是他心灵最渴望的归宿所在。 #每日古诗词 #中华文化传承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欣赏古诗词。这是一首羁旅词作。词中通过山水寒花的冷寂之景抒写贬谪途中的思乡情怀,以空明月色作结,展现天涯游子对故园的深情凝望。 词的意思是: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干里广阔的沙原。 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秋的景色: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空中的五色彩霞,湘川的秋风寂静无声,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啼叫,它们正在傍晚时分归巢。这些秋的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的无限思乡之情。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梦回故园”的具体描写:诗人喟叹,离开故乡不知有多少路程了!于是他喝醉了,昏昏欲睡,却在梦里忆起了离别故乡的依依不舍。在梦惊之后贪婪地遥望着西南方向远隔山水的眉山“故园”,不禁一阵空虚寂寞。此情此景,触目伤神,全词便在那月亮正静静照着江岸千里沙原的怅惘中戛然而止。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望”字是全词之“眼”。先是远望山色,既而仰望空中晚霞,再近望地上寒花,进而平望远林村舍,最后着眼于南望故园。思乡之念,悠悠绵长。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的情感抒发,也是与苏轼的淡泊名利的观念相一致。 全词景语尽情语,浸染的霞色如同乡愁的蔓延,寒花与啼鸦构成视听双重冷感,最终借月光将空间拉伸出漂泊孤寂的永恒感。使绵绵愁绪融入苍茫天地。 #每日古诗词 #扬我灿烂的中华文化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6
00:00 / 05: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