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假如内耗要命 #韩国人能不能别放假了# 中秋节,而且还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中秋节,韩国人就能连续10天休假,且无需调休,凭什么呐?!太过分了,不是吗#微博[超话]# 假如内耗,尤其是精神内耗会折损人的寿命,这是危言耸听么?No!No!No!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概因过度精神内耗,许多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声。许多年轻人过早就出现少白头。许多人四十岁刚过,就出现断崖式的衰老。许多人总是感觉心累,每天都像在负重前行。著名作家余华,对精神内耗给出了具象化的描述:“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啊呀呀!你瞅瞅,这岂是一个累字了得!下面再来看看另一个截然相反的场景,那就是大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所描述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以舟行之快隐喻诗人遇赦后的畅快心境。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本是自然意象的极致呈现:白帝城高耸入云,长江流水急如箭,轻舟在猿啼声中穿越层峦叠嶂,展现出一种冲破桎梏的生命力。而余华的改编,则将物理空间的“万重山”转化为心理层面的“思绪屏障”。这种文学意象的迁移,折射出当代人面临的困境:我们不再需要跨越地理天堑,却被困在自我编织的思维迷宫中。正如余华所言:“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一句未说出口的话,在脑海中已衍生出无数种可能的后果。一个尚未开始的行动,已被想象中的艰难险阻层层包裹。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即反复咀嚼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导致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余华的描述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精准捕捉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我们的大脑成了战场,每一个念头都是士兵,在想象的战场上厮杀得血肉横飞,而现实中的自己却寸步难行。现代诗歌《笑对生活》则直白地写道:“人活得累/并不是因为事情太多/困难太大/而是内心的消耗太多”,直指精神内耗的本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内耗的根源往往在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完美主义的执着。当我们在脑海中反复推演“如果失败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时,实际上是在用想象中的风险替代现实中的可能性。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7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66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