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袁春兰3月前
#老房子的回忆 土屋记忆:育红班与流逝的光阴 阳谷县闫楼镇于便村的深处,一座土房子静静立在时光里。墙皮早已斑驳,露出内里黄土的原色,檐角的杂草在风中轻晃,像在诉说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三十年前,这里不是这般萧索模样——它是村里的育红班,是我与许多同龄人童年起步的地方。 那时的学前教育,不叫幼儿园,唤作“育红班”。这三个字带着时代的印记,也藏着一代人最纯粹的启蒙记忆。三十年前,我六岁,第一次背上母亲缝制的布书包,踩着清晨的露水走进这座土房子。教室里没有明亮的灯光,只有几扇简陋的木窗,阳光透过窗棂,在泥土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没有崭新的课桌椅,是村民们凑来的长条木凳,却足够我们围坐在一起,跟着老师念a、o、e,数1、2、3、4、5。 教我们的是吕红梅老师,她是村里李恒建的母亲,那时不过二三十岁,端庄秀丽的模样至今清晰。她的声音清脆,教我们唱儿歌时,整个土房子都像被染上了暖意;她的手很巧,会用红纸剪五角星,奖励给背会拼音的孩子。我至今记得,她握着我的手教我写“人”字时,指尖传来的温度。 三十年后再临于便村,土房子还在,只是门板朽坏,窗棂蒙尘,格外荒凉。站在门口往里望,当年上课的情景已模糊如旧照片,却总有细碎的片段固执地冒出来:陈正伟抢了陈建明的橡皮,被吕老师轻轻拍了手心;孟凡光、孟庆英在课间追逐,辫子上的红头绳晃成一团跳动的火苗……这些名字曾与我一同出现在土房子的晨光里,如今都已步入中年,散落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他们是否也会偶尔想起这座土房子?是否也如我这般,惦记着彼此的近况? 在村里的维营代销店,七十多岁的维营大爷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他坐在小马扎上,指着门外的水泥路感慨:“以前啊,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割麦子全靠镰刀,弯腰弓背割一整天才完一亩地。现在多好,收割机一响,半天就收完了。”他还说,当年村东头的小学,早被改成了养牛场;代销店对面的村委会旁,常坐着晒太阳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庄便在老人们的絮语里,守着日渐宁静的时光。 光阴似箭,当年在土房子里念着拼音的孩童,如今已被生活推着往前,尝遍了世间的压力与责任。再看这座土房子,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村庄从泥泞到坦途的变迁,也收纳了一代人最无忧无虑的笑声。若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回到那个背着布书包走进土房子的清晨,或许我会更用力地记住吕老师的笑容,记住同学们奔跑的身影,记住阳光落在泥地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
那些曾在生活褶皱里徘徊的身影,终于踏上了舒展的坦途。我见过黄土坡上的新貌:曾经斑驳的土屋换成了结实的砖房,灶台上的铁锅冒着热气,案板上堆着白净的面粉,桌角压着孩子的奖状——这样的日子,放在十年前,或许只是梦里的片段。那时,屋舍透风漏雨,春耕秋收全看天意,孩子的书本总带着磨破的边角,家人有个头疼脑热,往往是硬扛着过去。改变的背后,是无数细碎而坚定的脚步。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人一次次往返,终于让公路蜿蜒进闭塞的角落;在贫瘠的土地上,有人带来新的种子和技术,让曾经单薄的收成变得丰厚;在搬迁的社区里,新的工作机会让人们的双手有了更多创造的可能,日子渐渐有了奔头。“两不愁三保障”藏在日常的肌理中:是孩子书包里崭新的课本和课间的牛奶,是卫生室里常备的药品和清晰的报销单,是雨天里不再漏雨的屋顶和安稳的睡眠。那些曾因困窘而黯淡的眼神,慢慢有了光;那些曾在泥泞中跋涉的脚步,如今踩在了坚实的路上。这一路,千万人走出了贫困的阴影,无数乡村换了新颜。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日子越过越扎实的声响:厨房里的烟火,校园里的读书声,集市上的喧闹。这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一群人帮助另一群人,把生活的底色擦亮的故事,在时光里,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一笔。#我们走在大路上 #共同富裕 #鸣潮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4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6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