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之光亦能成就璀璨景象。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诗人在舟中偶然见到一盏渔灯。最初,那孤零零的灯光如萤火般微弱,但微风拂过水面,掀起层层细浪,灯影随之荡漾,幻化成满河闪烁的星光。全诗通过极简的意象,展现了黑暗中光与影交织的瞬间美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与恬淡心境。 解析: “月黑”:交代了环境——无月的深夜,四周一片漆黑,凸显了渔灯的唯一性。 “见渔灯”:黑暗中突然出现一盏渔火,成为视觉焦点,动静结合,引人入境。 “孤光”:强调灯光的孤独与微弱,与辽阔的黑暗形成对比。 “一点萤”:比喻巧妙,将渔灯比作萤火虫的光,既写其渺小,又赋予诗意灵动。 “风簇浪”:微风轻拂,水面泛起涟漪,“簇”字生动写出波浪细密簇拥之态。 这一句为转折埋下伏笔,平静的画面因风而变,由静转动。 “散作”:灯光随波破碎,瞬间扩散,化静为动。 “满河星”:比喻极富想象力,将浪中灯影比作繁星倒映,黑暗的河流顿时璀璨生辉。 艺术特色:1. 对比与反差。“月黑”与“星河”、“孤光”与“满河”形成强烈对比,从极简到绚烂,突显自然变化的奇妙。2. 动态描写。通过“风簇浪”“散作”等词,将静止的光影转化为流动的画卷,赋予诗歌灵动生机。3. 语言凝练。全诗仅20字,无一赘余,用最精简的笔墨勾勒出丰富的意境,体现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情感与哲理:诗人以平常景物入诗,展现了对细微之美的捕捉能力,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生活情趣。诗中“孤光”至“星河”的转变,暗含了微小个体与广阔世界的关系,隐喻点滴之光亦能成就璀璨景象。 《舟夜书所见》如同一幅水墨晕染的夜航图,在极致的黑暗中点亮一丝微光,又借自然之力将其幻化为漫天星辰。它不仅是写景的杰作,更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引导读者在平凡中发现诗意。 #国学文化 #亲子互动 #跟着抖音学古诗 @DOU+小助手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这首古诗,原来藏着对抗人生至暗时刻的秘密 《舟夜书所见》原文: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号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清初六家”之一,诗风清新隽永,以白描见长,著有《敬业堂诗集》。他早年师从黄宗羲,后得朱彝尊提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入值南书房,晚年因弟查嗣庭文字狱牵连被逮,次年放归后不久去世。其诗兼采唐宋,尤擅捕捉自然瞬间,《舟夜书所见》即为典型。 创作背景 此诗为查慎行舟中夜宿时即兴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与地点已不可考,但与其一生游历广泛、常在水路上行走的经历密切相关。诗人可能在某次旅途中,于寂静江夜中观察到渔灯与波浪的微妙互动,遂以极简笔触记录下这一富有哲思的画面。 赏析 全诗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开篇,在浓墨般的夜色中,一盏渔灯如萤火虫般微弱却醒目,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孤光”二字既描绘灯影的单薄,亦暗含诗人漂泊旅途的孤寂心境。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笔锋一转,写微风拂过水面,渔灯倒影随波浪碎成千万光点,恰似星河倾泻,静谧中顿生灵动之美。 诗中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态的“孤光”勾勒夜之深邃,后两句以动态的“散星”展现自然的奇妙变化,短短二十字便营造出从孤寂到豁然开朗的意境转换。查慎行以小见大,将渔灯这一微小意象与浩瀚星河相连,既体现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亦暗含“微光可破暗夜”的哲理思考,被誉为“清初诗坛以白描见长的典范”。这种以平凡景物传达深刻意趣的手法,正是其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悠远”风格的集中体现。 #古诗词经典诵读 #小学古诗词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鉴赏 #亲子共读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