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7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龚定强1周前
南疆的盘营系原第14集团军40师119团云南盘溪营房,119团部队1979年中越边境对越作战和1984年老山作战都是从这里出征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两次对越作战累计毙敌5069名,俘敌31名。 老山作战胜利后的军改中,原119团官兵承载着老团队的光栄传统,胸怀着对烈士战友的哀思和忧伤,背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心装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依依不舍地告别自己鲜血曾浸染过的南疆热土和深爱的盘营,奔赴到了祖国更需要的地方戍边御敌后,盘营被移交地方,今已是人去楼空,满目沧凉,大部分营房和大操场已改作桔田。 盘营,是我们把青春、热血、生死都交付过的地方,早年我与它共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13年里:是它两次送我赴边征战凯旋还,虽是负伤但免见阎王;是它为我遮风挡雨,伴我学习、训练、站岗;是它与我甘苦炎凉一同度,悲欢辱荣共担享。它是我的第二故乡。 一 盘营旧梦锁残阳,断壁空阶覆绿霜。 十三春秋同冷暖,一砖一瓦是吾乡。 战鼓曾随烽火起,征衣带血凯歌扬。 屋前老树犹相识,不见戎装卫国郎。 二 故地七旬重踏行,驻足拥抱我盘营。 操场汗雨今犹在,营区脚印仍尚存。 送吾赴边两征战,伴我戍疆十三龄。 盘溪龙潭深千尺,不及盘营与我情。 三 长相思.盘营情 泥满裳,血满裳, 脱去征衣别沙场, 军调回乡忙。 应难忘,实难忘, 十三春秋共炎凉, 盘营情意长。 ###南疆情###盘营情###我们的第二故乡 ###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9
00:00 / 06: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风沙里的记忆:七十年代初新疆军区工程兵老营房纪事 在广袤无垠的西北边陲,天山山脉绵延起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呼啸而过。七十年代初,新疆军区工程兵部队的老营房就扎根在这片苍凉而壮阔的土地上,它不仅是战士们栖身之所,更是一段充满热血与奉献岁月的鲜活见证,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里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老营房多选址于荒滩戈壁或是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这里气候恶劣,冬季则寒风刺骨,暴风雪肆意席卷,最低气温能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 。初到营房的战士们,望着眼前这片荒芜,心中虽有忐忑,但眼神中却满是坚定。 营房的建筑朴实无华,却凝聚着战士们的心血。那时物资匮乏,建造营房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夯土筑墙,战士们抡起沉重的夯锤,一锤一锤将黄土夯实,每一下都伴随着整齐的号子声,那声音在空旷的戈壁上回荡;木材稀缺,屋顶便用芦苇、红柳编织成席,再覆上一层厚厚的泥土。营房的布局简单实用,几排平房错落有致,中间是宽敞的训练场和操场,四周还开垦出小菜园。 走进营房内部,陈设简陋却井井有条。大通铺上整齐地摆放着被褥,“豆腐块”般的军被棱角分明。墙上挂着战士们的水壶、挎包,角落里摆放着工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战士们或是学习文化知识,或是记录训练心得,摇曳的灯光将他们年轻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墙上,构成一幅静谧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 老营房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温情与欢乐。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方言不同、习惯各异,却在这片土地上亲如兄弟。训练之余,有人拉着二胡,有人唱着家乡小调,还有人讲着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每逢过年,大家一起包饺子,擀面皮、调馅料、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没有精致的食材,包出的饺子形状也千奇百怪,但那份热闹与温暖,足以驱散边疆的严寒。 作为工程兵,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老营房周边,他们开山凿路、架桥筑坝,为国防建设和边疆发展挥洒汗水。在施工现场,烈日炎炎下,战士们扛着沉重的工具,穿梭在尘土飞扬中;寒风凛冽时,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许多战士。 四十多年以后我再次来到老营房,仿佛操场上练兵的厮杀声音回荡在整个操场上,我的那些战友们你们还好吗?@抖音小助手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8
夜幕下的原盘溪部队营房 现在是新村柑橘厂(0 剪辑,一镜到底)#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原盘溪部队营房#新村柑橘厂#战争让女人走开#万亩桔园 这个地方的背后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变迁故事。如今盛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华宁柑橘”的新村柑橘厂,其前身确实是原119部队的营房。从军旅营地到柑橘园,这片土地的蜕变,也折射出了华宁县的产业发展之路。 🏞️ 一、军事历史背景(前世) 1. 部队营房时期 该地原为驻军营房,曾是119部队驻地,拥有完整的军事设施,包括练兵操场、官兵宿舍、礼堂等。营房建筑规整,部分法式风格建筑与滇越铁路沿线的历史遗迹共同构成特殊的文化景观。1960年代,这里还曾作为新兵集训地,见证了军人的青春岁月。 2. 转型契机 随着部队撤离,营房闲置。1990年,地方政府利用原有土地和设施,结合华宁县低热河谷区的气候优势(冬暖夏凉、日照充足),在此建立柑橘种植基地,开启军旅遗址向农业园区的转型。 🌿 二、柑橘产业崛起(今生) 1. 创业与奠基 1990年建厂:新村柑橘厂正式成立,首批技术骨干如胡永常(毕业于华宁职业学校柑橘专业)将营房操场改造为果园,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操场变桔园"的蜕变。 技术突破:针对传统柑橘树寿命短的难题,团队创新养护技术(如间伐减密、有机肥改良),使80%的果树树龄突破30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 产业升级与品牌打造 品质革命:2010年代,面对市场低价竞争,企业推行"密植改稀植"(亩株数从220株降至80株)、"大枝修剪"透光技术,并建立农残检测体系,实现品质跃升。2022年,在市场均价每公斤2元时,其冰糖橙以每公斤4元热销,产值达2000万元。 绿色转型:2024年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采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和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云南省柑橘绿色生产示范基地。 3. 社会价值延伸 就业带动:通过"协会+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每年提供季节性岗位1500余人次,农户月收入2500-4900元。 扶贫典范:2017年起结对帮扶矣得村,通过技能培训、岗位输送助力贫困户"造血式"脱贫,如村民普冲艳夫妇年收入达15万元。 🏛️ 三、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营房旧址仍保留礼堂、部分宿舍等建筑,与万亩桔园共生,形成"军旅文化+农业观光"的独特景观。玉溪市政府在2016年规划"滇越铁路法式风情旅游小镇"时,将其列为重要文旅资源。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