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柳条湖事变》跟《卢沟桥事变》的区别(一)柳条湖事件”和“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两个重要节点。 柳条湖事件发生在沈阳东郊,也叫“九一八”事变,东北从此逐步沦为伪满洲;而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卢沟桥,也叫“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两次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 都是日军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都是“不抵抗主义”的恶果,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荒于备战的必然结局,都是坐拥绝对优势兵力却以失败而告终,都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的开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真实的放大镜。回顾“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同样是面对日军的挑衅和侵略,为什么东北军不战而退、29军却能奋起抵抗? 一、相似的历史:大战之前,将帅离心 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日军都是蓄谋已久。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扶桑国的文明开化还是得益于隋唐时的互通交流。武汉疫情期间,日本的援赠物品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之手。 但是,从唐代开始东瀛屡屡以武力侵扰,都以惨败告终,如唐代白江口之战,元代有元日之战,明代抗倭之战和万历朝鲜战争。但是,近代甲午战争,清廷一败涂地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随后日俄战争,日军进一步巩固了在东北的势力范围,并开始驻兵。 “九一八事变”前,“皇姑屯事件”让强硬的张作霖一命呜呼,“中东路事件”让少帅张学良被苏军打出了阴影。中原大战张学良支持蒋氏让冯、阎、李联军落败,随后“东北易帜”实现“大一统”,但张学良和“大哥”蒋氏貌合神离,导致日军在“柳条湖”有恃无恐。 “七七事变”前形势相似,宋哲元、蒋氏也都是各怀心事,同床异梦。 当时,宋哲元29军驻守察哈尔、热河、北平、天津,是日军进入华北的必经之地。而宋哲元29军有8万之众,附近东北军、晋绥军也有15万人。而日军有1.4万人,还有4万余人伪警察部队。 二、东北军“不抵抗”,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北大营8000人挡不住日军700人,16.5万大军更是被2万余日军吓跑,最终丢掉了爹娘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张学良敢于背负国人骂名“不抵抗”#918 #918勿忘国耻 #918事变 #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0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4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王世清1周前
歌词注解 1. 卢沟桥的风/那年烽火: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端,“烽火”代指日本侵华战争,“山河的伤”即战争对国土与民族造成的深重创伤。 2. 九一八的钟:关联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起点,“撞碎梦乡”形容事变打破国人和平生活,带来深重灾难。 3. 残碑上 血字刻着不能忘:“残碑”象征战争遗迹与历史见证,“血字”暗指先烈牺牲与民族苦难,强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核心诉求。 4. 海峡的浪/台湾的云/乡愁的方向:“海峡”指台湾海峡,“乡愁”体现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暗含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结。 5. 家里的事 何须外人多讲/主权红线:“家里的事”喻指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外人”指干涉中国主权的外部势力,“主权红线”明确台湾属于中国、不容分裂的核心原则。 6. 岂容魑魅 撼我家国安康:“魑魅”此处指妄图分裂中国、干涉内政的邪恶势力,表达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7. 一衣带水/归航的桨:“一衣带水”形容两岸地理相近、关系密切,“归航”喻指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两岸统一的必然趋势。 8. 中日情谊 要守初心敞亮:回望历史,呼吁中日双方坚守和平初心,铭记战争教训,珍惜并维护两国和平友好关系。 9. 每寸热土 都写着中国的章/统一的光: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的光”象征两岸同胞对国家统一的共同期盼与必然结局。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