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9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8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2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17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8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公元1662年,战神李定国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后含恨而终!他死后大明再无复国希望,其子李嗣兴率部众全部降清! 1662年6月,南明政权来到了最后时刻,投降清军的吴三桂,在云南昆明将南明永历帝绞杀,南明因此灭亡。忠于南明的战神晋王李定国得知永历帝遇害的消息,悲痛欲绝,他披散头发,光着双脚,顿足捶胸,李定国哭着说:“我对不起大明,对不起皇帝,也对不起天下。” 永历帝殉国,李定国伤心到了极点,精神彻底崩溃,两眼流出的都是血泪,最终在云南勐腊病逝,临终前仍不忘叮嘱儿子李嗣兴和部众“宁死荒徼,勿降也”,”这位曾击杀孔有德、尼堪的抗清名将,终以遗憾落幕!可他死后仅两年,其子李嗣兴及其部众却在绝境中选择降清,成为南明抗清史的悲情终章。 李嗣兴自幼随父征战,从衡州大捷的硝烟到磨盘山血战的惨烈,早已将抗清信念刻入骨髓。1661年,他还曾奉父命追踪欲降清的白文选,在黑门坎险些与叛军交战,尽显少年血性!,“勿降”的遗言成为李嗣兴初期的行动准则。此时李嗣兴正式接过残部指挥权,残部数千人困在勐腊边境的瘴疠之地,粮草断绝,疟疾横行,每日都有士兵死于饥饿与疾病。 面对的是“无主可依、无粮可食、无援可待”的三重困境,部众中已有动摇! 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将李定国残部视为心腹大患,派大军层层围困,同时抛出“既往不咎”的诱降条件。更致命的是内部的分崩离析。李定国临终前安排靳统武辅佐李嗣兴,还让儿子拜其为养父,可靳统武专横跋扈,与李定国表弟马思良势同水火,将士离心离德。不久后,马思良与胡顺都等人竟毒杀靳统武,率部降清,残余兵力瞬间折损大半。 1663年冬,李嗣兴清点部众,仅剩一千二百余人,比父亲病逝时减少近七成。看着帐外饥寒交迫的士兵,想到父亲“勿降”的遗言,他陷入痛苦的挣扎:死守则全军覆没,投降则违背父志。 1664年十一月,李嗣兴最终提笔写下降书,随后将父亲留下的帅印以及南明印信亲手交给吴三桂,正式率部归降。清廷为安抚人心,授予他都统品级,将其部众编入八旗镶黄旗汉军,后又升任陕西宁夏总兵官。这位忠臣之子从此变成了大清官员! 李嗣兴的降清,也标志着李定国一脉抗清事业的彻底终结,为南明抗清的悲壮历史画上了最后一笔。从李定国“宁死不降”的悲壮,到李嗣兴“忍辱求存”的苦涩,父子二人的不同抉择,恰恰折射出南明抗清事业从热血到落幕的悲情轨迹。#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南明灭亡 #李定国 #李嗣兴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7
00:00 / 0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67
00:00 / 2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