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3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拒绝AI依赖,让思考成为成长底色 当国外教授发现超半数学生依赖ChatGPT完成学习任务时,愤怒砸毁电子设备的举动虽显极端,却如一声惊雷,炸醒了沉浸在“AI捷径”中的学子。这场冲突的背后,是教育者对学习本质的坚守,更是对青年一代独立思考能力流失的深切忧虑。 学习从来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知识内化、思维锻造的过程。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早已明确警示,应避免在作业中简单复制AI生成内容,防止丧失个人思考与观点。AI可以快速给出答案,却无法替代推导过程中的逻辑训练;能够生成规整的文稿,却不能复刻探索中的灵感迸发。就像生物课堂上AI可能混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概念,看似完美的答案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知识偏差,误导学生构建错误的认知体系。长期依赖AI,学生便会跳过抽丝剥茧的思考环节,逐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沦为只会复制粘贴的“工具使用者”,而非主动探索的“知识创造者”。 勤动手、爱动脑的习惯,是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题时的反复演算、写作时的字斟句酌、实验中的摸索尝试,这些看似繁琐的过程,正是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关键。当学生抛开AI,亲手梳理知识脉络、独立攻克难题时,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批判性思维。就像那些在科学课上亲手制作快递分拣装置的学生,即便借助AI辅助,核心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操作仍需亲自完成,这份动手与思考的乐趣,远非AI代劳所能比拟。 AI本应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而非“代笔先生”。真正的成长,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希望每位学子都能从这场极端的警示中醒悟,主动放下对AI的过度依赖,在独立思考中锤炼本领,在亲身实践中收获真知。当我们用自己的大脑分析问题、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难题,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毕竟,只有经过思考淬炼的能力,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核心竞争力。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