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传统文化:《束脩之礼》#束脩之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源于孔子时期(约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古代学生拜师时向老师赠送的六种象征性礼品,用以表达对知识的敬仰和师恩的感激。 #【定义与核心含义】 束脩之礼(xiū)是古代学生初次拜师时向老师敬献的礼物,其名称源于“束脩”一词,本义为“十条干肉”或“一束肉干”,后泛指拜师时的薄礼。这一礼仪的核心目的是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敬意和感激,确立正式的师徒关系。 #【历史起源与演变】 1、孔子时代起源:束脩之礼可追溯至战国前期,《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表明孔子时代已有学生以干肉为礼投师的的风俗。 2、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发展:魏晋时期,“束脩”被引申为教育专有礼仪;唐代官学兴盛时,束脩礼成为国家规定的入学仪式,学生需行叩拜礼并赠送礼物,礼仪程序复杂化。 3、宋代至明清的扩展:宋代在干肉基础上增加芹菜、莲子、红枣、红豆、桂圆等物品,形成“束脩六礼”,每种物品均有吉祥寓意(如芹菜代表“业精于勤”,莲子象征“苦心教育”)。明清时期虽礼物形式变化,但“束脩”一词仍沿用为教师酬劳的代称。 #【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束脩之礼不仅是物质馈赠,更承载深刻文化内涵: 1、尊师重道:礼物体现学生对知识传承的尊重,教师被视为道德楷模,接受束脩之礼象征社会对教育职业的崇高认可。 2、情感寄托:六种物品各具寓意,例如肉干表示“铭记师恩”,桂圆赞美“功德圆满”,寄托对师生情谊和学业成就的美好祝愿。 3、礼仪程序:学生需先穿礼服、祭拜孔子神位(九叩首),再拜见老师(三叩首)并献礼,强化仪式的庄严性。 @茗香觉者🙏 @学海稚鲲🙏 @e165582🙏 @史海同侪录🙏 @匠心小达人🙏 @莓莓剧研社🙏 @祥瑞官方频道🙏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