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一个典型的复合型逻辑与认知错误,其核心在于通过转移焦点来规避自身责任。 一、 核心逻辑谬误:诉诸伪善 诉诸伪善,又称“你也一样”谬误,是Mike论证的核心。其推理模式是:通过指出批评者或他人存在类似的不当行为(即“伪善”),来试图否定当前批评本身的正当性。 · 论证结构: 1. 老师批评我(Mike)作弊。 2. Sara有错(忘带作业)却未被同等批评。 3. 因此,老师的批评不公且无效。 · 谬误本质:此推理是无效的。Sara是否被批评,与“Mike作弊是否为错误”这一命题在逻辑上完全无关。老师的核心论点是“作弊”这一行为本身违背了规则与学术道德,这是一个普遍性判断。即便老师存在执法疏漏(未批评Sara),这也无法逻辑地推导出“作弊不再是错误”或“对Mike的指责不成立”。Mike此举成功地将讨论焦点从 “行为对错的本质” 偷换成了 “执法尺度的公平” ,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 “红鲱鱼”谬误,即引入不相关议题以混淆视听。 二、 背后的三重认知偏差 Mike的言论深受三种认知偏差的驱动,使其在主观上感到自己的辩解是合理的。 1. 公平世界偏差:个体倾向于相信世界是绝对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会即时应验。当Mike(作弊)受到惩罚而Sara(忘带作业)看似“逍遥法外”时,他感知到了强烈的不公。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采取了“既然她的过错未受罚,那我的过错也不该受罚”的扭曲逻辑,试图将现实强行纳入其“公平世界”的认知框架中。 2. 自我服务偏差:在归因时,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和错误归咎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Mike将受批评的原因归结为“老师针对我”或“执法不公”(外部归因),而非直面“我主动选择了作弊”这一内部核心事实。通过将Sara拉入“犯错者”阵营,他构建了一个“人人皆有瑕疵”的语境,以此稀释自身错误的严重性,减轻责任感和心理不适。 3. 错误类比:Mike有意地将“主动作弊”(涉及诚信的根本性学术不端)与“被动遗忘带作业”(通常属于疏忽或组织能力问题)进行不当类比。他刻意模糊两者在行为性质、主观意图和后果严重性上的本质差异,将它们笼统地归为“错误”,从而为自己的严重过失寻找一个看似对等的、可被谅解的参照物。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