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39: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Lary@Rita4天前
漫谈系列20 生物学家 林奈 #漫谈系列#生物学家#林奈#生物分类学 期漫谈视频,我们继续人物故事,我们把视角切换到生物学界 让我们走进一位改写生物学历史的传奇人物——卡尔·冯·林奈。这位18世纪的瑞典科学家,用他创造的“生命密码”,将纷繁复杂的动植物世界整理成有序的体系,不仅奠定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石,更让我们看到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完美交融。 1707年出生于瑞典,斯莫兰的乡村牧师家庭,父亲对园艺的热爱点燃了他对植物的兴趣。八岁时,他因辨识植物的能力被称作“小植物学家”。一次,他反复询问父亲同一植物的名字,父亲故意不回答,说:“不答复问过的问题!”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锻造了他惊人的记忆力。少年时期的林奈虽学业平平,却将全部热情投入采集标本和阅读植物学著作,仿佛天生为解密自然而生。 林奈的革命性突破始于对混乱命名体系的颠覆。18世纪前,生物命名如一团乱麻,同一物种可能有数十个冗长名称。林奈在《自然系统》中首创分类层级,将生物按界、门、纲、目、属、种分级归类,如同为生命构建一座清晰的图书馆。更绝妙的是他的“双名法”:每个物种拥有属名+种名的拉丁文组合,如“Homo sapiens”(智人),简洁如数学公式,却精确如身份证。这一创举让全球科学家有了共同语言,至今仍是生物学命名的黄金法则。 在林奈的命名世界里,科学与趣味交织。他曾以自己姓氏命名北极花属(Linnaea),这是唯一用他名字命名的植物类群;为纪念朋友,他将一种非洲树命名为“班克斯木”(Banksia),致敬探险家约瑟夫·班克斯。 最有趣的是,他在命名动物时暗藏幽默:将一种夜间活动的猴子称为“Homo nocturnus”(夜人),虽实为猿类,却暗合当时对“野蛮人”的想象,展现了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1732年,他深入瑞典北部的拉普兰荒原考察,在严寒中徒步7400公里,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写下《拉普兰植物志》。途中,他靠采集植物样本充饥,甚至用苔藓煮汤,堪称“荒野科学家”的典范。这段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理论,更印证了他对自然的无畏探索精神。 即便在逆境中,仍闪耀智慧光芒。晚年,他因过度工作右眼失明,却笑称:“失去一只眼睛,反而让思维更聚焦!”失明后,他通过口述完成大量著作,学生记录整理,延续了科学传承。这种坚持,与数学家欧拉失明后口述论文的壮举遥相呼应——科学精神,永不熄灭!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4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卡尔·林奈(1707-1778)是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被誉为“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其创立的一套统一的生物命名与分类系统,为生物学建立了科学秩序,深刻影响了后世对生命世界的理解。他出生于瑞典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对植物具有浓厚兴趣,后于隆德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医学,并因出色的植物学知识被任命为讲师。林奈科学生涯的转折点始于1732年对瑞典拉普兰地区的探险考察,此次经历使他系统收集并研究了大量北欧植物,为其日后构建宏大的分类体系积累了第一手材料。 这一突破性思考最终结晶为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在该著作中,他首次系统阐述了基于生殖器官(尤其是雄蕊和雌蕊) 的植物分类法,并建立了界、纲、目、属、种的等级结构。更重要的是,他在《植物种志》(1753年)中全面引入了为每一种生物赋予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加词的双名命名法,彻底结束了生物命名混乱的局面。林奈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将这一系统成功扩展到动物界和矿物界,其著作《自然系统》在其一生中不断再版扩充;他本人或其学生派遣的“使徒”前往全球各地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欧洲的物种知识;他创造的许多分类学术语(如“哺乳动物”、“灵长类”)以及用拉丁文为人类命名(Homo sapiens,智人)至今仍在沿用。这位曾任乌普萨拉大学校长、被授予贵族爵位的科学家,其工作虽因其“人为”分类系统在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受到修正,但他所建立的命名规则与分类框架,为全球生物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通用语言,标志着生物学从描述性科学迈向系统化科学的关键一步。#科学 #科技 #历史 #人物 #西方伪史
00:00 / 07: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