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6: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孟子-13--中华蒙学经典 主要作品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 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中有多篇语段选入语文教科书,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 轶事典故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蒙学#经典#儿童读物#孟子#亚圣
00:00 / 2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嘉佳6天前
《礼·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整理修订。它是“四书”之一(宋代朱熹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中庸之道”。 核心思想与内容概要 中庸的定义“中庸”并非简单的“折中”或“平庸”,而是指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的至德。 中:不偏不倚,合乎正道。 庸:常也,即常行不变之理。朱熹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天命与人性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本性源自天理,循性而行即是道,依道修养即是教化。 强调天道与人道的贯通,修身需以诚为本。 “诚”的哲学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真诚是天道,追求真诚是人道。 至诚可参赞天地化育,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 君子之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强调在现实地位中践行道德。 慎独、忠恕、至诚无息是修身的关键。 政治理想提出“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等),主张以德治国,实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境界。 名句选摘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至高德行,人们很少能长久践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长繁育。)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片刻不能背离,可背离的便不是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的五个层次:学习、追问、思考、辨析、践行。) 历史影响 宋代程朱理学将《中庸》视为“孔门心法”,提升为儒家形而上的哲学基石。 影响东亚文化圈对“和谐”“平衡”“诚意”的价值观塑造。 近代学者(如梁启超、冯友兰)从中挖掘儒家伦理与普世价值的关联。 现代启示 《中庸》强调的“适度”“平衡”“真诚”,对个人修养、社会治理、生态伦理仍有深刻借鉴意义。例如,“过犹不及”提醒极端化的危害,“致中和”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孟子》全本诵读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孟子 #孟子全文朗读 #四书五经 #国学经典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全书虽非全是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古诗词《寡人之于国也》讲解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孟子-12--中华蒙学经典 文学成就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他的文章前襟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其形式上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相比之于《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孟子》一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郭沫若《中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孟子不知究何居心,而偏不明示当时史实,或者有未见到处耶?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王蒙: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得多。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即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对老百姓负什么责任,如何关注民生,老百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是种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生七十古来稀”,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孟子的理想。孟子认为,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 越南张汉超:“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蒙学#经典#儿童读物#孟子#亚圣
00:00 / 2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嘉佳3天前
《礼.礼记.大学》 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曾子)所作。它被誉为“四书”之首(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集中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一、核心纲领:“三纲领”与“八条目” 《大学》开篇明义,提出三大纲领和八个实践步骤,构成了全篇的框架: 1. 三纲领 明明德:发扬光明的美德(彰显人固有的善良本性)。 亲民:教化民众,使其弃旧图新(一说“亲”通“新”,即革新民心)。 止于至善:达到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 2. 八条目 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环环相扣: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获取真知,扩展智慧。 诚意:意念真诚,不自欺。 正心:端正内心,不受情绪干扰。 修身:修养自身品德(核心枢纽,承上启下)。 齐家:管理好家庭家族。 治国:治理好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二、核心思想解析 “修身为本”《大学》强调一切从修身开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身份高低,修身是根本,家国天下治理的基础在于个人道德修养。 “慎独”与“诚意”提出“君子必慎其独”,在独处时更要严守道德,保持意念纯正。诚意是连接内在认知(格物致知)与外在行动(修身齐家)的关键。 “絜矩之道”引申出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强调以身作则、换位思考的治理智慧。 三、名句选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铭文,强调不断革新)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君子必慎其独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四、历史影响 北宋程颢、程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篇,朱熹作《大学章句》,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必读经典,深刻影响了中国士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理想。 其“内圣外王”的逻辑(由内在修养扩展至外部事功)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典范。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4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孟子》全本诵读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孟子 #孟子全文朗读 #四书五经 #国学经典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全书虽非全是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03:00 古诗词《寡人之于国也》讲解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