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朱强2周前
在静谧与喧嚣的夹缝中,我寻找光的形状 深夜,我常坐在窗前,看月光将树影剪成细碎的银箔。风掠过时,那些影子便在墙上轻轻摇晃,像一群沉默的舞者。此刻的宁静是温柔的,它裹住我,让思绪如池水般慢慢沉淀。可当钟摆的滴答声变得清晰,当远处偶尔传来车辆驶过的声响,孤独便如潮水般漫上来,淹没我的脚踝,直至胸口。 我迷恋宁静,因为它能让我听见内心的声音。那些被白日喧嚣掩盖的细小念头,在寂静中逐渐清晰。我曾在清晨的茶室里,看水汽从杯口袅袅升起,在阳光下幻化成各种形状;也曾在冬日的午后,裹着毛毯读一本旧书,任由文字在指尖流淌成河。宁静是面镜子,照见最真实的自己,没有伪装,没有匆忙,只有纯粹的存在。 可孤独却像镜中的倒影,总在宁静最深处浮现。它不是独处的简单状态,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落感。就像站在空旷的剧场中央,聚光灯打在身上,却听不见掌声;又像在深海的潜艇里,透过舷窗看见鱼群游过,却无法触摸它们的温度。孤独是黑暗中的眼睛,明明能看见一切,却无法与任何事物产生联结。 我害怕无尽的黑暗,因为它会放大孤独的重量。小时候停电的夜晚,我会蜷缩在被窝里,听着挂钟的秒针一下下敲打心房。那时觉得,黑暗是活的,会从地板的缝隙里渗出来,慢慢包裹整个房间。长大后才知道,真正的黑暗不在外界,而在内心——当所有声音都消失时,连自己的呼吸都会变得刺耳。 但或许,宁静与孤独本就是硬币的两面。没有绝对的宁静,也没有彻底的孤独。就像月亮有圆缺,潮汐有涨落,我们的心也在静谧与喧嚣间摇摆。我开始学会在宁静中为自己点一盏灯,不是为了驱散黑暗,而是为了在孤独来临时,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现在,我依然会在深夜坐在窗前,但不再抗拒孤独的造访。我听见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看见路灯在雨雾中晕成模糊的光圈,感受到时间在皮肤上缓缓流淌。这些细微的感知,让孤独不再冰冷,反而有了温度。 或许,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平衡——在宁静中安放灵魂,在孤独中学会自处。就像深海里的鱼,既需要水的包裹,也需要独自游弋的空间。而那盏始终亮着的灯,终会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猫部夜谈 月圆之时别开窗 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被夜雨浸润得发亮,月光穿透云层,在路面投下斑驳的树影。巷尾那间 “猫部书店” 像尊沉默的石像,褪色的榆木匾牌挂在檐下,边缘被岁月啃噬得有些毛边,檐角的铜风铃偶尔被风拂动,叮当作响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谁藏在暗处的低语。 苏晚是三天前接手这家书店的。祖母去世后,她辞掉了大城市的编辑工作,回到这座生她养她的小城。记忆里,祖母总坐在书店靠窗的藤椅上,膝头卧着一只黑猫,手里翻着泛黄的古籍,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她银白的发丝上,温暖得像一场不会醒的梦。接手时,隔壁的陈阿婆拄着拐杖赶来,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她的手腕,眼神里满是焦灼:“晚丫头,听阿婆一句劝,每逢月圆夜,子时过后万万不能开窗,也别去惊扰后院的猫,切记,切记啊!” 苏晚只当是老人年纪大了,迷信些虚无缥缈的说法,笑着应下,心里却没太在意。这家书店藏在巷尾最深处,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书油墨香与猫薄荷的气味扑面而来。书架从地面堆到天花板,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有的书页已经泛黄发脆,有的封皮上还留着猫咪抓挠的痕迹。后院里常年卧着几只流浪猫,祖母在世时便常给它们喂食,久而久之,邻里便戏称这里为 “猫部”,书店的真名反倒没人记得了。
00:00 / 05: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