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动画 #古代文化 #民间传说 #原创视频 #趣味历史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它象征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表达怀念与关怀。 --- ### **1. 节日时间**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2. 起源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与多个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 **孟姜女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棉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最终找到丈夫的尸骨,并将带来的寒衣烧掉,让丈夫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御寒。这个故事赋予了寒衣节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为亡人送寒衣的象征。 * **先秦的腊祭仪式**: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农历十月初一的腊祭仪式。这一天,天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和祖先,并犒劳农民,开启冬闲。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祭奠亡人的节日。 ### **3. 主要习俗** 寒衣节的核心是“送寒衣”,主要习俗都围绕此展开: * **烧寒衣**:这是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用五色彩纸(象征布料)扎制成衣服、鞋帽、被褥等形状,并在上面写上收衣人的姓氏和行辈,如同填写包裹单一样。到了傍晚,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示将寒衣送达阴间的亲人。焚烧时,通常还会圈画一个圈,并留一个开口朝向祖先坟墓的方向,确保“包裹”能准确送达。 * **祭祀祖先**: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酒、水果、点心、饺子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墓前进行祭拜,汇报家中的喜事,祈求祖先保佑。 * **扫墓**:和清明节类似,很多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表示后继有人,并焚烧寒衣。 * **生者御寒**:在为亡人送寒衣的同时,人们也会提醒自己天气转冷,要添衣御寒。有些地方有给在世的长辈或亲人赠送棉衣的习俗,体现了关爱生者的温情。 ### **4. 象征意义** 寒衣节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情感: * **表达孝道与思念**:通过“送寒衣”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敬和无限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寒衣节:烧的是衣裳,暖的是根脉。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据传起源于周代。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上巳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节”范畴。 农历十月初一恰是秋冬交替的节点,古人认为此时寒冬正式降临,阳间需添衣御寒,冥界亦会寒意渐浓。《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中就提及“幽冥之内,寒无衣、饥无食”,这份对亡魂处境的惦念,催生了寒衣节的核心习俗——送寒衣。人们祭祀时除了准备食物、香烛、纸钱等常规供品外,还会特别备有“冥衣”,焚烧冥衣时的烟火,被视作将阳间孝心转化为阴间暖意的媒介,让祖先灵魂得以安度寒冬。 这一习俗的背后,是道教“阴阳互通、天人感应”的核心观念。冥衣并非物理层面的衣物,而是承载着亲属愿力的能量载体,通过仪式转化为亡魂可享有的“阴禄”。道教将“孝道”列为修仙之基,《太平经》有言“人无孝悌,不能成仙”,寒衣节“事死如事生”的仪式,正是这种孝道伦理的世俗实践,既回报先祖养育之恩,也借追思沟通阴阳,求先祖灵脉护佑家族。 寒衣节的深意更藏在文化传承里。《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古训,《礼记·月令》记载的十月祭祖习俗,印证着这个节日的千年根基。古人在此时不仅敬祖,也会“备冬衣、储冬粮”,将对先人的关怀与对现世的经营相融,体现“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像关汉卿在《远寄寒衣》中写的“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每一件冥衣里都藏着说不尽的牵挂 。 民间关于寒衣节的谚语更藏着生活智慧,“十月初一晴,冬天雨雪多”“寒衣节雨淋淋,街上柴炭无人问”,古人借节日天气预判冬寒,规划生计。而“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的老话,实则暗藏现实考量:十月天干物燥,上坟烧纸易引山火,并非迷信禁忌,而是先人避险的智慧。 道教讲“生死同源”,寒衣节便是对这份理念的最好诠释。烧去的是冥衣,留下的是家族记忆;逝去的是亲人,延续的是精神血脉。这个节日教会我们:敬畏死亡,方能更懂珍惜生命;铭记先祖,方能更明自身根脉。 #家族根脉 #孝道 #送寒衣 #珍惜生命 #传统文化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夜已深人未眠又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 衣 寄 思》 今天是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四,乙巳年十月初一,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寒衣节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顺传统,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中文名:寒衣节;别名: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节日时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类型:中国传统节日;节日起源:一说起源于周代腊祭,一说源起于秦朝孟姜女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御寒的衣服,也有说法认为寒衣节与秦之岁首习俗有关;节日活动:扫墓、送寒衣;节日意义:祭奠故人,礼敬祖先;设定地点:中国;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在古代,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时间流转的感受,寒衣节所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孝”,在当代,人们可以通过更为文明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寒衣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怀念、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回忆家庭历史的日子。当代社会,人们可以选择的祭祀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送鲜花、植树、写祭文、开家庭追思会等多种方式缅怀祖先,表达孝思……#睡不着的夜晚 #等天亮 #失眠都是孤单的人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今天是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一。十月初一,也是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寄相思,一束鲜花,一纸寒衣,袅袅青烟,寄托的是无尽的思念!亲人的离去,是一生的潮湿,也只有在这样的节日,可以再次面对“面”诉说衷肠!寒衣节,愿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安好无恙,愿天上人间共安康! 点一盏明灯,让天堂的路途清明; 送一件寒衣,愿天堂的您不再孤冷! 寒风乍起,遥寄思念, 送您寒衣,常添温暖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一盏灯火,是人间不变的思念; 一缕青烟,是天堂接收的温暖 天冷了,给您送去衣裳, 多添衣莫着凉, 家里一切都好,请您不要挂念 生前,你在我的眼睛里; 走后,你在我的生命中 秋风渐尽,山河微寒, 心灯一盏,寒衣已添, 无尽忧思,遥寄思念 寒衣节到了,给天上的亲人送衣御寒、 遥寄思念,惟愿人间天上,共安康! 愿身在天堂的亲人,没有疾病, 没有悲伤,身心安宁,一切都好! 十月初一,又至寒衣。岁暮不胜寒,添衣寄安暖。今夕念往忆,哀思古人矣。愿天上亲人,清净安息。愿世上人间,平安团圆。慎终追远,心安勿念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健康平安! 让我们一起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愿在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3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主要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关怀。以下是一些适合寒衣节的文案: 一、情感表达类 寒衣节过后的阳光仍然灿烂,希望也能温暖到你,想念你。依然想念,无数次的回味,好想永远停留,不想醒来,让我重新回到那个梦境吧,再做一次母亲的娇儿——恰逢寒衣节,母亲入梦来。 今日寒衣节,让我点亮心灯,用我的思念做衣,为远在天堂的亲人驱散冬日的寒冷,让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没有病痛,身心安宁,一切安好!愿世上人间,平安幸福。 寒衣节,捎去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捎去想对他们说的话语,捎去对子孙祈祷的心愿,捎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寒衣节来到,逝去的亲人啊,愿你们一切都好! 寒衣节,烧的不是纸,是跨越时空的思念,是一辈子弥补不上的遗憾。守的不是迷信,是信仰,是传承!愿所爱之人在另一个世界安好!送的时候火焰会扑向你,不要害怕不要惊慌,所谓“故人轻抚今人眉,为尔退”。 二、节日意义类 寒衣寄念,暖意绵长。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是送寒衣的日子,它与清明、中元并称民间三大鬼节。此时天气转寒,人们祭拜祖先时,除食物、香烛,总会烧上纸制的寒衣,怕故人在另一个世界挨冻。十月初一烧寒衣,只为叮嘱故人冬天来了,记得添衣,我们一切安好,也盼望你在那边暖暖呼呼。烧寒衣也是有讲究的,便怕故人收不到这份温暖。思念若有形,那便是亲人手裁的纸衣。虽时光推移,寒衣节旧俗渐淡,但天冷加衣的温暖祝福从未变。初冬将至,天气渐寒,不妨给故人添件寒衣,也愿你与家人温暖健康。 寒衣节,为天堂的亲人,送去思念,捎去寒衣,缅怀亲人,真诚祈福。希望天堂的亲人,在那里没有病痛,没有忧愁,身心皆安,一切都好!希望你们能保佑活着的亲人,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十月初一,又至寒衣。岁暮不胜寒,添衣寄安暖。愿天上亲人,清净安息;愿世上人间,平安团圆。慎终追远,心安勿念。 三、结合诗句类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关汉卿的《远寄寒衣》:想张郎,空僝僽,缄书在手,写不尽绸缪。修时节和泪修,嘱咐休忘旧。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这袜儿管束你胡行乱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寒衣寄思,遥念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又至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这一日,亦名“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与清明的踏青追思、中元的普渡幽明并列为华夏三大祭祀佳节,承载着千年以来对逝者的惦念与敬畏。不同于清明的插柳寄哀、中元的焚香祈福,寒衣节的情意更添几分冬日的温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代起便有秋日添衣的古俗,当生者裹紧寒衣抵御霜风,自然念及九泉之下的亲人是否寒凉。于是,除了焚烧纸钱寄托哀思,人们更会备下五色纸裁制的寒衣,在袅袅青烟中送抵幽冥——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御寒”,更是用生者的温暖,为逝去的挚爱抵挡世间最后的风霜。古时的十月初一,帝王着冬衣昭告节令更替,妇人缝暖裳呵护家人安康,百姓以秋收硕果祭拜诸神先祖,既感恩岁稔年丰,亦祈愿寒冬无霜。而“送寒衣”的仪式尤为郑重,需将纸衣焚烧得干干净净,老辈人说,唯有如此,先人们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份跨越阴阳的暖意。正如俗语所云:“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祭奠先人御寒气,敬老孝老世代传。”春去冬来,岁月流转,不变的是那份藏在寒衣里的牵挂,即便阴阳两隔,思念也能穿透时空的阻隔。每至这样的祭祀之日,心头总难免萦绕着几分阴郁与凝重。当旷野间仿佛飘起无数归魂的剪影,连飞鸟的翅尖都载不动回旋的相思。一年年寒衣寄远,一次次梦回往昔,那些刻在记忆里的容颜与叮咛,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今日,点一盏心灯,照亮通往天堂的路,愿故人不再受孤冷之苦;焚一叠寒衣,寄托深切的缅怀,愿思念化作跨越阴阳的暖流。闭上双眼,双手合十,低下头,让心绪沉淀——遥念远在天国的亲人,愿他们三餐温饱和顺,岁岁无忧安康。这份深埋心底的惦念,无关生死,只为那份未曾消散的爱与牵挂,纵使天寒地冻,心因这份思念,永远温暖如初。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