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篇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的仁德。践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慧,但愿意按照这些话去实践。” 解析 1. “克己复礼”的核心思想 - **克己**:指约束、克制个人的私欲和不当言行,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 - **复礼**:指恢复或遵循周代的礼制规范,即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通过自我约束实现与礼的和谐统一,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相辅相成。 2. “非礼勿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 孔子提出四个具体实践方向,强调从感官到行为的全方位自律: - **视觉**(勿视)、**听觉**(勿听)、**言语**(勿言)、**行动**(勿动)均需符合礼的要求。 - 这一准则既是对外在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内在心性的修炼,体现儒家“内外合一”的思想。 3. “为仁由己”的实践意义 - 孔子强调仁的实践完全取决于个体自觉,而非外力强制。 - “天下归仁”表明,个人若能克己复礼,便可影响社会,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4. 颜渊的回应与儒家精神 - 颜渊的回答“请事斯语”体现儒家重视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态度。 - 作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的谦逊与笃行成为后世儒者的典范。 历史影响 “克己复礼”在宋明理学中被进一步阐发,朱熹将其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通过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道德本性)。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对道德自律与社会和谐的追求,至今仍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参照。#论语 #国学文化 #春暖花开奔你而来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07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3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