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8: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军事统帅。他以其沉稳多谋、善用大势的军事风格,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生平概览 · 出身与崛起:王翦出身关中频阳(今陕西富平),早年经历记载较少,凭借战功逐渐成为秦国核心将领。其子王贲亦是秦军重要将领,父子二人并称“秦灭六国的双子星”。 · 主要功绩:主导灭赵、楚三国,参与平定燕、代、魏等地,几乎参与秦统一所有关键战役。 · 历史评价:司马迁称其“为秦将,夷六国”,后世视其为“智将”典范,以稳健谨慎著称。 --- 二、灭国之战:横扫六国的军事艺术 王翦的军事行动充分体现其“谋定后动”的风格: 1. 破赵国(公元前229—前228年) · 利用赵国地震与饥荒之机,联合反间计使赵王诛杀名将李牧。 · 一举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北逃称代王(后由王贲灭代)。 2. 灭楚国(公元前225—前223年) · 战略分歧:秦王政初问需兵多少,李信称“二十万足矣”,王翦坚持“非六十万不可”。秦王改用李信,结果秦军大败。 · 临危受命:王翦复出后率六十万大军,采取“坚壁固守、疲敌惑敌”之策,耗楚军锐气后发动总攻,杀楚将项燕,攻陷寿郢,俘楚王负刍。 3. 扫尾之功 · 其子王贲在其战略基础上,水淹大梁灭魏(前225),北逐燕代(前222),最终平定齐国(前221),完成统一。 --- 三、政治智慧:功高震主下的自保之道 王翦深谙君臣相处之道,尤其在率六十万大军伐楚时,多次向秦王请求良田美宅,以示“贪财恋富”而无政治野心。司马迁记载其“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此消除秦王疑虑,得以全身而退。这一举动成为古代功臣保全自身的经典案例。 ---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 军事思想:善用综合手段(军事、经济、间谍)削弱对手,强调“不动则已,一动必克”。 · 家族延续:其孙王离在秦末战争中为项羽所败,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均追溯王翦为祖先,成为中古时期顶级门阀。 · 与白起对比:不同于白起的“歼灭战术”,王翦更注重“大势碾压”,以最小代价实现战略目标。 --- 关键典故 · 王翦请田:出征途中五次派使者向秦王求赏,以自污方式释君疑。 · 倾国之战:率六十万大军创战国单次出兵规模之最,体现秦国国力与秦王对其绝对信任。 #王翦 #历史人物 #秦始皇 #热点宝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9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00:00 / 1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03
00:00 / 07: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扶苏和蒙恬都是秦朝末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反映了秦始皇死后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下面我分几个方面为你梳理: ⸻ 扶苏 •身份:秦始皇长子,本来被普遍看作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性格与声望:据《史记》记载,扶苏性格仁厚,常常劝谏秦始皇减轻刑罚、宽待百姓,因此在朝中名望颇高,也深得士兵拥戴。 •命运转折: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巡游至沙丘去世。赵高、李斯与胡亥合谋,伪造诏书,指令扶苏“自杀”,于是扶苏未能继位而死于沙丘。 ⸻ 蒙恬 •身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秦朝著名的统帅。 •军事功绩:他最重要的功绩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主持修筑和连接长城,使得“万里长城”初具规模。 •与扶苏的关系:秦始皇临终时,扶苏正在北方监军,身边的主要军事倚仗就是蒙恬。扶苏若继位,蒙恬几乎必然成为辅政重臣。 •命运转折:因赵高与胡亥的伪诏,蒙恬也被下狱赐死。据说临死前曾叹息“吾无罪也”。 ⸻ 历史评价 1.政治意义:扶苏若继位,可能会减轻秦政的苛烈,秦朝的寿命或许会延长。 2.悲剧性质:扶苏与蒙恬代表着“仁厚与功勋”的一派,却因权谋(赵高、胡亥)而被消灭。 3.史家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的死深感惋惜,把他们的冤死看作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7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