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8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1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9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初入佛门之时,我们都知道佛门广大,普度众生,但是对佛法稍有了解之后,又会听到诸佛不能“尽众生界”的说法。譬如,虚云老和尚曾开示说:“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所谓众生界,即“众生之法界”,在四圣六凡共十法界当中,除去佛法界,其余九法界都被称作众生界。九法界的菩萨、缘觉、声闻三圣法界,尚且有细微的烦恼习气未断尽,何况其余六凡法界。因此祖师常讲,佛不能“尽众生界”。在人法界当中,有三种人佛也难以度化,看看有你吗? 其一,不知自度之人。 曾经听师父讲过,“佛不度人,唯人自度”,既然佛法普度众生,为什么又讲唯人自度呢?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此疑惑。末学在《坛经》的公案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五祖弘忍大师深夜传法于六祖,随即送六祖连夜南下,师徒二人来到渡口。五祖欲摇船橹,六祖却请师父安坐,并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诚然,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诸佛出现于世的原因,也是为了教化众生,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但是,佛法的目的在于自渡渡人,不是希望众生永远属于被度化的行列。所谓“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迷、悟之间。佛法是唤醒众生的梵海潮音,但是惊醒之后,就不再需要别人叫醒自己。“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不知自度之人,诸佛难度。 其二,与佛无缘之人。 佛门中常讲一句话,“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诸佛菩萨心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加被世间一切众生,但是个人或者家庭,在过去没有与佛结缘的经历,自身也就难得佛法利益。 举例来说,佛典中有这样两则典故。一者,“东门老太”过去无量劫以来未曾与佛结缘,因而就算佛陀亲自站在她的面前,老太也对他视而不见。二者,老者前往精舍请佛剃度,而释迦牟尼佛恰巧外出游化,舍利弗发现他五百劫以内未曾与佛结缘,因而拒绝为他剃发。但他苦苦哀求,不肯离开,这时佛陀也赶回了精舍。佛告诉舍利弗,原来五百劫之前,老者为猎户,他在被动物追得情急之下,念了一声佛号。佛说因为此因缘,如今机缘已经成熟,于是为他剃度。 《法华经》中说,诸佛加被世人,就如同上天平等降下雨水。然而,世人就像草木的根系大小不同,有着深浅不一的佛缘。佛缘深厚者,则更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与佛无缘者,则不能获得甘露法雨的滋养。 其三,不信因果之人。 《宗镜录》中有句话,叫做“但遵教行者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3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2
00:00 / 08: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29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