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巨匠,四川眉山人。其文学成就跨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少成名,却因新旧党争屡遭贬谪,足迹遍及杭州、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期间,他创《寒食帖》《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形成豪放与旷达并存的文风。苏轼不仅是文学天才,更是生活家——改良烹饪(东坡肉)、兴修水利、体恤民生。其思想融汇儒释道,于逆境中提炼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哲学境界。晚年获赦北归,病逝于常州,留下《东坡七集》传世,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
1月前·江苏

1

分享
回复
[鼓掌][鼓掌]
作者赞过
1月前·江苏

1

分享
回复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屋内,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一同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月前·江苏

1

分享
回复
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险些丧命,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他无权参与政务,生活窘迫,精神也备受压抑。 被贬黄州的四年间,苏轼远离朝堂纷争,却也常感孤独失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他本欲入睡,却被入户的月色打动,兴起寻友夜游。此时张怀民与他同为被贬黄州的官员,境遇相似,两人互为知己。 这晚的夜游,看似是一次偶然的闲情漫步,实则是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写照——他借月光、竹柏疏解内心的苦闷,在平淡的夜景中捕捉诗意,也在与友人的相伴中暂时忘却贬谪的愁绪。
1月前·江苏

1

分享
回复

猜你喜欢

最新视频

热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