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何不引长江水抗旱?(3)2025年河南东部(驻马店、周口、商丘、开封等地)在夏季遭遇严重干旱,农民昼夜抗旱却因部分河道干涸、水井枯竭而难以有效灌溉。相比之下,安徽阜阳市临泉县老集镇利用”引江济淮工程”成功调引300公里外的长江水抗旱,凸显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性。河南部分地区未能提前对接类似工程,导致抗旱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需综合分析: 1. 引江济淮工程的覆盖范围与河南的规划局限 - 河南引江济淮工程覆盖范围有限: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主要惠及周口、商丘的9个县(市、区),如鹿邑、郸城、永城等,并未覆盖豫东驻马店、漯河、平顶山、开封等地。 - 河南引江济淮建设时间较晚:河南段2019年才开工,总工期60个月(即2024年完工),2025年虽已建成,但可能尚未完全发挥效益。 - 安徽段先行优势:安徽作为工程主要受益省份,早在2018年就已推进建设,而河南段因资金、协调等问题进展相对滞后。 2. 河南水利建设的长期短板 -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河南许多灌溉设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带病运行”,机井报废率高,引黄灌溉能力下降,导致抗旱能力薄弱。 - “望天收”耕地比例高:截至2011年,河南仍有3000多万亩耕地依赖降雨,有效灌溉面积不足70%,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 重建轻管问题突出:部分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维护资金不足,水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工程效益难以持续,导致经常出现电水井要么不通电,要么不出水无法抗旱的尴尬与无奈。 - 农民抗旱艰难:豫东新农田建设推广不足,导致很多村庄抗旱,仍然依赖农民自己抗旱.农民不得不从六七百米的家里,拉六七百米的电线,到田间水井,用电水泵抽水到三四百米的地里,抱着冰冷的水管,左右摇摆的洒水抗旱.这样传统抗旱既费时费力,夏天抗旱容易导致农民中暑.冬天抗旱可能导致人们冻得瑟瑟发抖而感冒. 3. 政策与资金层面的挑战 - 资金压力:引江济淮河南段投资76.5亿元,采用PPP模式,但部分地区可能因财政紧张无法自主推进类似工程。 -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跨流域调水需与安徽、中央等多方协调,河南可能因优先级或谈判能力不足未能争取更多水源分配。 #河南 #干旱 #抗旱 #农民种地不容易 #引江济淮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河南干旱缺水 河南抗旱保粮:通俗版行动指南(2025年夏) 核心目标:在严重干旱下,尽最大努力保住秋粮(玉米、花生、大豆等),减少农民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旱情有多严重? •天太热,雨太少:今年夏天河南特别热(比往年高4度多),雨几乎没下(少了9成),地里干得冒烟(土壤水分只有正常一半)。 •庄稼正“渴”:玉米在抽穗、花生在结豆英、大豆在长籽粒,这时候最需要水! 没水,产量会大减。 二、主要解决办法:开源节流,科学管理 1.找水!千方百计调水引水(开源) •大河调水:像周口等地,协调沙颖河、贾鲁河等大河,多放水下来(调了1.45 亿立方米),像给干渴的土地“输血”。 •沟渠通水:把大大小小的水沟、水渠都清理疏通,让水能流到最远的田地。商水县搞“河渠相连、泵机联动”,让水直达田头。 ・打井取水:地下水是救命水。政府出銭 补贴老百姓打井(比如补贴一半费用),商水县就新打了一千多口井。同时,提前修好全省20多万口现有机井。 •变“废”为宝:把排水沟临时改成蓄水沟,多存点雨水或调来的水。商水县张庄镇一天就能引十几万方河水存起来用。 2. 省水!高效浇水巧管理(节流) .精准滴灌喷灌:不用大水漫灌浪费水。 用喷灌机(像下雨一样)或滴灌(管子直接给庄稼根部滴水),能省水30%以上!像中牟、万滩的种粮大户都用上了。 小水勤浇,看天看苗 •玉米:抽穗时最渴,但别在中午大太阳下浇,容易烫伤。要“小水细浇”避开高温。 •花生:结豆针时浅浇,豆荚膨大时再浇透。 •大豆:开花结荚时保证水肥。 •田间“保水”妙招: •盖“被子”:用秸秆等盖住土地,减少水分蒸发(保墒)。 •叶面“补水”:实在浇不上水的地块,给叶子喷点特制的“抗旱营养液”(含腐殖酸、硅酸钾等),增强庄稼抗旱力。 •浇水带施肥:滴灌时把肥料混在水里一起浇(水肥一体化),省工又高效。 3. 用上“聪明”工具(科技助力) •土壤“湿度计”:地里埋传感器,手机就能看哪块地真缺水了(如沁阳市的监测站,避免瞎浇水。 •手机遥控浇水: 种粮大户可以用手机 APP远程控制喷灌机,上千亩地几天就能浇完(像狼城岗镇的例子)。 •刷卡取水:田头机井装刷卡器,农民像刷卡消费一样方便取水浇地(中牟新区模式)。 三、政府和社会一起行动(保障支撑) 1. 政府带头干: •领导包片: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分工负责,干部直接下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河南为何不引长江水抗旱?(1)2025年河南东部(驻马店、周口、商丘、开封等地)在夏季遭遇严重干旱,农民昼夜抗旱却因部分河道干涸、水井枯竭而难以有效灌溉。相比之下,安徽阜阳市临泉县老集镇利用”引江济淮工程”成功调引300公里外的长江水抗旱,凸显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性。河南部分地区未能提前对接类似工程,导致抗旱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需综合分析: --- 1. 引江济淮工程的覆盖范围与河南的规划局限 - 河南引江济淮工程覆盖范围有限: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主要惠及周口、商丘的9个县(市、区),如鹿邑、郸城、永城等,并未覆盖豫东驻马店、漯河、平顶山、开封等地。 - 河南引江济淮建设时间较晚:河南段2019年才开工,总工期60个月(即2024年完工),2025年虽已建成,但可能尚未完全发挥效益。 - 安徽段先行优势:安徽作为工程主要受益省份,早在2018年就已推进建设,而河南段因资金、协调等问题进展相对滞后。 2. 河南水利建设的长期短板 -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河南许多灌溉设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带病运行”,机井报废率高,引黄灌溉能力下降,导致抗旱能力薄弱。 - “望天收”耕地比例高:截至2011年,河南仍有3000多万亩耕地依赖降雨,有效灌溉面积不足70%,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 重建轻管问题突出:部分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维护资金不足,水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工程效益难以持续,导致经常出现电水井要么不通电,要么不出水无法抗旱的尴尬与无奈。 - 农民抗旱艰难:豫东新农田建设推广不足,导致很多村庄抗旱,仍然依赖农民自己抗旱.农民不得不从六七百米的家里,拉六七百米的电线,到田间水井,用电水泵抽水到三四百米的地里,抱着冰冷的水管,左右摇摆的洒水抗旱.这样传统抗旱既费时费力,夏天抗旱容易导致农民中暑.冬天抗旱可能导致人们冻得瑟瑟发抖而感冒. 3. 政策与资金层面的挑战 - 资金压力:引江济淮河南段投资76.5亿元,采用PPP模式,但部分地区可能因财政紧张无法自主推进类似工程。 -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跨流域调水需与安徽、中央等多方协调,河南可能因优先级或谈判能力不足未能争取更多水源分配。 #河南 #干旱 #抗旱 #农民种地不容易 #安徽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