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4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崇安寺里的那段时光》 一踏进崇安寺的门槛,父亲的身影总会立刻浮现在眼前。上世纪六十年代,陵川县东方红小学就设在这座古寺里,一千多名学生与七十多位老师在此朝夕相伴,父亲便是其中一员,教音乐与美术。我快上五年级时,被他从老家接来,送进了这所学校的62班。这个班是从东关小学合并过来的,班主任是陈秋忙老师,班长叫李根贵。父亲说,让我到这个班最大的好处是彼此熟悉——他曾在东关小学任教,母亲那时也常带我去过;再说这班学风扎实,后来我的成绩在这里确实好了不少。 在学校,我和父亲住当央殿东侧那排房的里间,挤在一张床上。每天晚上入睡前,父亲总爱和我聊天,讲些他小时候的事、工作上的点滴,还有我的学习。外面几间是学生排节目的地方,父亲带着他们练合唱、排舞蹈,道具和演出服没地方放,我和父亲的小床上也总堆着女生们的演出服。起初我对她们排练的喧闹声有些不适,久而久之,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父亲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在那时深深感染着我。他曾精心创作过一幅名为《新课堂》的画作,准备送往文化馆展出。画里,一个姑娘赶着羊群,手里攥着放羊铲,脚边还卧着条狗。为了画好那只握铲的手,他竟半夜把我叫起来当模特。我迷迷糊糊被拉起来,胳膊举得发酸,看他那股认真劲儿,也不敢吭声。画成后,他还特意指着那只狗跟我说:“添上它,是为了让画里的场景活泛起来。”他还画过一张自画像,改了又改——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反复琢磨的是头发,改满意了就挂在床头,发现哪儿不对又马上摘下来重画。我后来偏爱音乐和美术,大抵就是那时候受的熏陶。 六十年代的日子过得紧巴,学生食堂顿顿都是玉米糊糊。父亲总把自己在教师食堂的饭换给我吃;有时晚自习结束,见我饿得慌,他会悄悄走到学校下面的街上,给我买回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丸汤。母亲在老家也总惦记我,怕我在学校受委屈,常托在陵川中学念书、乳名叫“迷糊”的同乡大哥,用竹篮捎来玉茭面坨和米茭面桶底的零碎吃食。父母这些细碎的关心,如今都成了我记忆里最金贵的东西。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能长久。我在东方红小学刚读完五年级,学校就派父亲去长治参加“四清”运动。无奈之下,他只好又把我送回了老家上学。 如今,我再次来到崇安寺。当央殿东侧那几间房子早已拆掉,原地立着一块石雕的龙,可那些与父亲共度的时光,却如昨日般清晰。望着眼前的景象,眼眶不觉间湿润了。#原创视频 原视频#古建筑之美#随走随拍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