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只因眼睛小,被智能汽车误判为疲劳驾驶,一路提醒20多次! 开个车,竟然被系统“关心”了20多次疲劳驾驶!浙江一位李先生最近开小米SU7Max,结果因为眼睛小,被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疯狂误判,一路提醒“请勿疲劳驾驶”!这到底是科技太先进,还是“看脸”不准? 浙江的李先生最近提了一辆小米SU7 Max,本来高高兴兴上路,结果刚开没多久,车机系统就开始疯狂提醒:“请勿疲劳驾驶!”“请休息!”一路上足足响了20多次! 李先生一开始还纳闷,自己明明精神得很,怎么就被判定疲劳驾驶了?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眼睛上。因为眼睛小,系统摄像头误以为他一直在“眯眼”,甚至‘睡着’!李先生努力睁大眼睛,甚至对着摄像头比耶,但系统依然固执地认为他“需要休息……” 网友调侃:“这是对单眼皮和小眼睛车主的终极歧视!”“以后买车得先测眼睛大小?” 那么,小米SU7的疲劳监测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简单来说,它通过车内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眼睛状态——比如眨眼频率、眼皮闭合时间等,来判断是否疲劳。但问题在于,这套算法可能对“小眼睛”或“单眼皮”用户不太友好。 目前,主流车企的疲劳监测系统大多基于“标准人脸数据”训练,而亚洲人眼睛相对较小,可能被算法误判为“半闭眼”。类似的问题之前也出现在某些手机的人脸解锁上,比如“黑人脸识别困难”“戴口罩解锁失败”。 对此,小米客服回应称,系统“可能过于灵敏”,未来会优化算法。但这也让我们思考:智能汽车的技术,是否真的考虑到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李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之前也有特斯拉车主吐槽Autopilot对亚洲人脸型识别不准,甚至有人因为“浓眉”被误判为“愤怒驾驶……”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智能汽车的AI训练数据是否足够多样化?如果算法只针对”标准脸型“优化,那小眼睛、浓眉、甚至戴眼镜的用户,可能都会成为”系统BUG“的受害者。 网友建议:“能不能加个眼型校准功能?”“或者让用户自己调整灵敏度?”毕竟,科技应该是服务人的,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机器。 目前,小米尚未公布具体的优化方案,但类似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比如增加用户个性化校准、优化AI训练数据集,甚至引入更多生物特征(如头部姿态、握方向盘力度)来综合判断。 智能汽车时代,安全固然重要,但用户体验同样关键。希望车企们能尽快解决这类“看脸”问题,别让科技成了“小眼睛车主”的烦恼! #小米SU7 #智能汽车 #汽车 #智能驾驶究竟有多强 #辅助驾驶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