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彭博社最新消息:2025年11月5日,彭博社报道了知名投资者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旗下的Scion Asset Management在最新监管文件中披露,已对英伟达建立看跌头寸。豆神深度解读: 迈克尔·伯里因在2008年靠做空次贷赚47倍而闻名,他此次的行动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根据Scion资产管理公司三季度的持仓报告,伯里买入了名义价值超10亿美元的看跌期权,其中对英伟达的押注达1.86亿美元 。 这一消息公布后,11月4日美股开盘,英伟达股价直接跌超3.4%,市值蒸发19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纳指也下跌2.04%,微软、谷歌等巨头市值也受到影响,全球科技股集体下跌 。 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估值过高 :英伟达当前的市盈率飙升至57倍,市销率达到20倍,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市场对其估值已透支了未来的想象力,存在较大泡沫。 2.业务模式风险 :英伟达与OpenAI之间存在紧密的业务联系,如英伟达投OpenAI,OpenAI再买它家芯片,这种循环交易模式一旦OpenAI融不到钱,链条就会断裂,英伟达的高估值将难以支撑。 3.政策和技术风险 :美国商务部出台新规,AI芯片对多数国家一年只能卖5万颗,英伟达海外市场受限。此外,谷歌、微软等因“AI芯片架故障”削减了不少订单,汇丰证券也下调了英伟达2026年的业绩预期。 4.市场情绪过热 :此前有400多家机构持仓英伟达,散户也大量涌入,使其成为美股散户持仓最高的票,期权杠杆率创纪录,市场情绪达到顶点,一旦情绪转向,股价容易大幅下跌。#科技泡沫#AI泡沫#英伟达#做空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20251105】彭博社最新消息: 2025年11月5日彭博社电,大空头看跌英伟达,源哥深度解读。Scion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经理Michael Burry在向散户发出市场过热警告后,随即披露对英伟达和帕兰提尔技术公司的看跌押注,引发市场关注。 Burry因2008年成功做空美国楼市而闻名。根据周一提交的13F监管文件,他买入了英伟达和帕兰提尔的看跌期权,这类工具可在股价下跌时获利。同时,文件显示其还持有哈里伯顿和辉瑞的看涨期权。不过,13F文件仅披露多头头寸,无法反映完整的交易结构。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持仓是独立操作,还是价差交易的一部分——若为后者,其卖出的空头期权不会被记录,多空头寸也不抵消。此外,潜在的股票空仓或场外衍生品交易同样不会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帕兰提尔周一上调全年收入预期,其股价仍暴跌超10%,主因是市场对其高估值的担忧。英伟达股价亦下挫,盘中跌幅一度达2.9%。 帕兰提尔CEO周二上午在CNBC回应称:“理论上我并不反对做空,但做空要选那些没有在做崇高事业的标的。”他强调,认为帕兰提尔或英伟达会被做空是“荒谬至极”。 长期以来,围绕OpenAI、英伟达等AI企业的资本循环交易不断升温,引发市场对AI泡沫被人为推高的忧虑。Burry上周在社交平台X发布电影《大空头》剧照,并配文“有时,我们会看到泡沫”,被解读为明确的警示信号。周一晚间,他再度发文,转发彭博关于英伟达“循环融资”风险的图表,进一步强化看空立场。 这并非Burry首次做空英伟达。今年第一季度,Scion曾几乎清仓全部股票组合,并大举买入英伟达看跌期权。当时文件特别注明,这些期权“可能是为了对冲不符合13F报告要求的多头头寸”,但此次三季报文件中未见类似说明。 截至目前,Scion资产管理公司与英伟达均未就相关持仓变动回应置评请求。#英伟达 #AI泡沫 #做空 #辉瑞 #Nvidia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3
黄仁勋的“中国情结”:商业理性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当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时隔十余年再度踏上韩国土地,在APEC的聚光灯下发出“希望向中国客户销售芯片”的呼吁时,这位硅谷巨擘的直言不讳,不仅折射出一家跨国企业的商业焦虑,更撕开了当前全球科技产业链上那道刺眼的裂痕。 “我们一直希望重返中国市场”,这句朴素的商业告白背后,是任何全球性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市场逻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对英伟达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的选项。黄仁勋坦言“英伟达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好”,道出了互利共赢的经贸本质。然而,当前局面却让这家芯片巨头面临“市场份额将归零”的窘境——这不仅是英伟达的损失,更是全球科技产业分工失衡的缩影。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直指美国所谓“国家安全担忧”毫无道理。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自主生产的AI芯片已能满足应用需求,封锁政策既无法阻止中国技术进步,反而让美国企业自缚手脚。这种基于产业现实的理性判断,与某些政客臆想中的“技术铁幕”形成鲜明对比。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试图通过断供构筑技术壁垒,无异于刻舟求剑。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华为的评价。将竞争对手称为“拥有非凡技术的公司”,警告低估华为是“愚蠢的”,这种坦诚既彰显企业家的格局,也揭示了一个被刻意忽视的事实:中国科技企业已在全球创新版图上占据不可动摇的位置。当华为等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竞争精神”时,封锁政策反而成为倒逼自主创新的催化剂,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黄仁勋的发言,本质上是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一次理性纠偏。他提出的“符合美国最佳利益,也符合中国最佳利益”,道破了中美科技关系的实质——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空间,在博弈中实现共同发展。科技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为割裂市场、阻断技术交流,最终只会延缓全人类的进步步伐。 当下,世界正站在科技冷战与开放合作的十字路口。黄仁勋的呼声提醒我们:真正的科技安全建立在持续创新与开放合作之上,而非孤立与封锁之中。当政治家还在意识形态的迷宫里打转时,企业家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道路。或许,倾听这些来自产业前沿的声音,才是打破僵局、重建互信的第一步。 在芯片纳米尺度的电路之间,流淌的不仅是电流,更是人类对科技进步的共同渴望。解开地缘政治的死结,需要更多这样基于现实而非偏见的商业智慧。(内容来源网络)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