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日常 | 毕业四月,依然牵挂的班主任碎碎念 翻相册时突然看到毕业照,才惊觉这群孩子离开校园已经四个多月了。还记得送他们走出校门那天,有人红着眼眶说“老师以后常联系”,有人忙着和同学拥抱,我站在一旁,明明心里满是不舍,却还要笑着说“记得好好照顾自己”。 这几个月里,偶尔会收到他们的消息:有人说大学社团很有趣,有人吐槽第一次住宿舍有点不习惯,还有人会问“老师,咱们班的绿植现在谁在浇水呀”。每一条消息都像小石子,在我心里泛起暖暖的涟漪——原来我还在被他们记挂着,原来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珍藏。 有时候路过教室,看到新一届学生坐在里面,会忍不住想起他们当初上课的模样:有人总爱偷偷在课本上画画,有人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却很认真,还有人会在下课铃响后,围过来和我分享家里的小事。 其实当了班主任,最骄傲的从不是他们考了多少分,而是看着他们从懵懂的小孩,慢慢长成能独立面对世界的少年。现在虽然不能每天见面,但知道他们在各自的新旅程里努力发光,就觉得特别安心。 希望这群小家伙,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记得曾经在教室里学到的勇气和坚持。也盼着他们有空的时候,能回学校看看,我还想听听他们的新故事呢。@抖音小助手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转眼毕业已是很多年,再游校园,和同学们一起走走停停,才忆起以前的诸多趣事儿。怕过于煽情,无法收笔,那就浅浅落笔,点到为止吧。 高三时的班主任李永利老师,儒雅又风趣。我们是他大学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他组织建了五班的微信群,召唤大家回去看看。我们几个怀有母校情结的人,便一拍即合故地重游。于是,我们便成了04届有情怀的少数人。大概,我们之于李老师,就像母校之于我们——经过的人(学校)很多,但最难忘的还是这一个(群)。 这是母校第一次举办校庆,晚会很精彩,台上的学生们灵动又卖力。台下的学生们兴奋不已,满场挥舞着荧光棒,持续热烈的呐喊着。很多年后,当他们回想起这个夜晚,大概也会热泪盈眶吧…… 当我不自信的问班主任:“记得我嘛?”想着自己当年文静寡言、成绩也不突出,大概老师没太大印象。谁知老师竟脱口叫出我的名字。 那一刻,仿佛青春期里打出的那颗子弹,终于穿越十八年的时光,稳稳击中了此刻的我。我隐藏着自己内心的狂喜,一瞬间关于那一年的记忆蜂拥而来。这种迟来的回响,反而让年少的青涩与躁动,在记忆里愈发真切、愈发浓郁。 那时,宿舍每晚的“卧谈会”都high到停不下来,有一次被老师十点多抓个正着,罚我们去操场跑步,第二天中午在校园正中的假山前面壁思过。当年只觉得丢脸,如今回想,却只剩下满心温暖的笑意。我们的青春里,既有着墨守成规的安静,也藏着那么一点叛逆不羁的躁动。 学校有棵菩提树,每年高考前都会组织前去祭拜,保佑学子们金榜题名。如今已被作为文物收编到大明寺,不再能像以前那样下课就可以随意观赏。 往外走有一面围墙,因为隐蔽,心照不宣的成了大家的告白墙和留言板。如今也找不到那面墙了。 今天校友返校日,我们一行人重回校园参观。门口保安叔叔,正严格执行“学生不得出校”的规定,一看我们早已不是学生模样,便痛快放行。 那个曾经不少人翻墙都想外出开小灶的大门,如今却因我们不再稚嫩的样子,可以自由进出。 刚毕业那会儿,母校情结格外浓重,总想回来看看。可身为“校外人士”,最多只能在门口望一望。如今看起来,校园依旧不大,甚至略显陈旧;食堂虽说是新建的,却仍觉得小小的。但这一切却又格外亲切。 母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自己可以吐槽千百句不好,却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是。 母校,终究成了我们回不去的远方……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