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逐句释义: “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运用,以和谐为最高目标。礼不是僵化形式,而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使社会达到和睦有序。 “先王之道,斯为美”: 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以礼致和,使上下、长幼、贵贱各得其所,社会井然。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不论小事大事,若一味只求“和”,而不加以礼的规范,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 → 意即:“和”不能脱离“礼”的约束,否则会变成无原则的妥协。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若只知道“要和”,却不用礼来加以节制、规范,那也行不通。 → 强调:“和”必须受“礼”的引导,否则就是乡愿、和稀泥,甚至败坏纲常。 现代寓意: 家庭: 亲子、夫妻之间,不能为“和气”而一味忍让,应以“礼”(尊重、分寸、规则)来维系真正的和谐。 2. 职场: 团队不能为表面团结而回避冲突,应以制度、原则(礼)来调解矛盾,达成有原则的合作。 3. 社会: 真正的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规则地解决矛盾。 → 法治、公德、程序,就是现代之“礼”。#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论语遍地开花#国学文化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论语·述天篇》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又说:“善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有恒的人,也就可以了。一般人本来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装出富裕的样子,这样要想达到有恒,实在很难!” 孔子主张名实最好能够一致,所以不轻易赞美任何人、事、物。他所推崇的古圣先贤,都已经盖棺论定,圣就是圣,贤便是贤,不会再有所改变,可以放心地说出他们的姓名和事迹,供大家当作学习的典范。 当代的人,都还活着,还有改变的可能。就算有很好的品德修养,也还不敢直接称之为圣人。万一产生变化,要怎样交代?所以孔子说他见不到圣人,不但不轻视当时的人,反而是一种期待和鼓励,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有一天逝世以后,被大家尊称为圣人。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能够被大家当作君子看待,已经十分不容易。因此坦承能够看见君子,便相当满意了。他自己一再谦虚,不敢自认为圣人或仁者,可见孔子对自己和对别人,所采取的衡量标准是一致的,并没有对别人严格而对自己宽松的差异性待遇。善人,并不是指常常为善或者偶尔行善的人。只有心中有善无恶,而且恒久如此的人,才够资格称为善人。这样高的标准,难怪孔子看当代的人,也看不出有什么善人。他宁愿退而求其次,认为诚实可靠的人,也就可以了。一般人内心空虚,却装出充实的样子,穷困装得很富裕。这样表里不一的假象,想要诚实可靠,应该是十分困难的。 人活着的时候,我们最好暂时不要加以论断。对活人说三道四,基本上是不礼貌的行为,最好能够避免。 人死了,盖棺论定。大家才依据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做出整体的判断。原则上以品德修养为基准,先分出君子或小人,再评论其他。 圣人和善人,都是全面性的总结。单方面或某些方面特别有表现的人,顶多是贤人。孔子不随便称许某人为圣人、善人或仁者,其态度十分严谨。 建议我们,赞许他人,必须根据事实。现代人出口便说『俊男、美女』,不值得欣喜,更不能信以为真。#论语遍地开花#中华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一凡聊论语学而篇第12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办不成事的。”那么什么是礼呢?马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礼在修养个人行为(礼节),规范社会秩序(礼仪),统治天下国家(礼制)过程中有着多么广泛而关键的作用,产生多么多么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礼在古代政治治理中怎样才能有效使用呢?六个字,礼之用,和为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以“礼”制。从国家政治层面讲,礼明确了上下之分,从社会层面讲,明确了名实之别,从家庭层面讲,明确了长幼之伦,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名其实的有差等的社会秩序,并且用一系列仪式形式来表达和呈现,这种形式往往是十分严肃和有条理的,违礼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大了是无父无君,小了是无礼无仪(不懂礼貌),二是以“乐“和。一是与民休息,尽量不扰民,节费降税,鼓励生产发展,二是与民同劳。皇室和官员也要有生产劳动义务。三是与民同乐,自古以来礼乐是不分家的,举行各类歌舞活动,所有人在一起饮酒交流唱歌跳舞,释放心中情绪,消解恩怨矛盾,融洽上下关系。四是照顾鳏寡孤独,使弱势群体得到照顾,从精神和情感层面创建共生共荣共享的和乐社会。一个是一味强调传统礼教。它会使制度森严,阶层固化,代际隔离,性别歧视,甚至侵害弱势者权利。礼教传统必须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既要制度约束又要人文关怀。另一个倾向是无原则地搞和谐。事情办不下去你就和稀泥,这只会败坏事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矛盾复杂化。政治人物和稀泥可以破坏政治生活影响国家治理,职场人物和稀泥可以破坏事务败坏单位事业,家庭成员和稀泥则可以激化矛盾破坏家庭关系。#哲学人生 #论语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今日分享:《孝经》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意思是: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即使对于小国前来朝见的臣子,也不敢忽视怠慢,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尊贵的贵族呢?所以能够得到各个诸侯国的欢喜和拥戴,他们欣然服从,远近朝贡,前来奉祀先王,尽到孝道的极点。以孝道治理邦国的诸侯,对于孤苦无依的鳏夫、寡妇都不敢欺侮,更何况是士人和百姓呢?照这样侍奉其先君,尽了孝道,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的欢喜和拥戴,他们乐于献上物品,协助祭祀诸侯的祖先。以孝道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对家中的婢仆尚且不敢失礼,何况是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呢?所以能够得到家人的欢喜和爱戴,家人也就乐意协助他奉养父母。如此,则父母在世时就能够得到安养,死后也能够得到祭祀。由于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能遵守孝道,所以天下就会充满和乐平安之气,天灾就不会出现,祸患和内乱就不会发生。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做法和结果就是这样的。《诗经》中说:‘天子有大德,四方都会心悦诚服来归顺。’” #传统文化 #每日分享 #正能量 #国学 #孝经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