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教学反思 积分有限,制作不完整#教学反思《小池》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紧扣新课标“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要求,融入“信息化素养培养”理念,用数字人杨万里和孩子互动,还带他们看小荷蜻蜓的特写画面,就是不想让低年级孩子光机械背诗,而是真能感受到诗里的画面美、古人记录生活的巧思。从课堂情况看,目标基本达到了:孩子们能准确找出泉眼、荷叶等景物,会说“小荷叶尖尖的好可爱”,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多数会比着“尖尖角”的动作,对这句诗的喜欢特别真实,比我预想的还好。 不过上课也发现一些问题,以后教低年级古诗或写景课文都得注意。一方面,我教朗读时太在意“读整齐”,虽然让孩子们拍手读、分组比赛读,但只盯着“停顿对不对”,没跟他们说“泉眼无声”要读轻些,才能体现泉水慢慢流;“惜细流”要读温柔点,像咱们爱惜小东西那样。课后回想,孩子们读得齐,却没读出诗里的轻柔感,再这么教,朗读就成了走过场,孩子没法通过读理解诗里的美。另一方面,教生字没把字和诗的意思结合紧,比如教“惜”字,只说“要爱惜书包、铅笔”,没结合“泉眼惜细流”告诉他们“这里的‘惜’,像泉眼舍不得让细流快流走”。后来我意识到,光讲生活里的意思,孩子没法把字和诗里的场景串起来,一直这么孤立教生字,孩子记字费劲,也没法真正读懂课文。 所以往后上课,我得从这两方面调整,形成固定方法。第一,教朗读一步一步来,别光求整齐。不管教古诗还是现代文,先让孩子“走进”课文场景——比如下次教《所见》,先放蝉鸣,让他们像真站在树林里;再抓重点词教读法,比如“捕鸣蝉”的“捕”字读急点,像真要抓蝉;最后让他们做动作、代入角色读,比如扮演牧童,读到“忽然闭口立”就捂嘴,这样孩子读的时候自然懂课文意思。第二,教生字先跟课文挂钩,再联系生活。比如教“柔”字,先结合“树阴照水爱晴柔”,告诉孩子“树阴飘在水面软乎乎的,像妈妈的手摸脸,这就是‘柔’”;再让他们想生活里的毛绒玩具、云朵也是“柔”的。下次教《静夜思》的“思”字,先问“诗人看月亮在想什么”,再让他们说“自己想妈妈的感觉”,这样孩子记字时还能懂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比单独记字形好得多。 这些调整不只是为了上好《小池》,更希望以后教所有低年级语文课都能用,让孩子不光学知识,还能真喜欢语文、喜欢传统文化。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