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一提起中西交流,就想到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也是英国初次派使团访华。那场“跪不跪”的尴尬,成了后世无数关于“文明冲突”的象征。 但其实,两年后还有一场访问——荷兰使团访华。也就是1795年,荷兰人带着贺礼而来,只为祝贺乾隆登基六十年。 于是——他们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乾隆皇帝正式接见的西方使团。 他们一路从广州到北京,走了两千多公里。这段旅程,友好、礼貌、充满好奇,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碰撞”。只是后来被遗忘了。 欧阳泰的《最后的使团》,就是在讲这段被尘封的故事。 他是史景迁的学生,一个能用中文、荷兰语、葡萄牙语、朝 鲜语读史料的汉学家。换句话说,他是那种真的能“听懂双方语言”的人。 他用几乎小说一样的方式写历史——细节生动、情绪饱满,却一点都不戏剧化。 我们能从书中感受到不一样的18世纪中国:广州港口的喧闹、运河边的船夫、北方冬日的冰嬉、圆明园的盛景,还有各地不同的方言、服饰、头饰…… 🔅书重有很多细节挺动人。比如: 荷兰人穿着橙红色制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乾隆笑了; 沿途经过扬州、苏州时,他们惊叹城市的繁荣和秩序; 甚至还留下了大量手绘图像,记录他们眼中的清代中国。 荷兰使团从南到北看中国,他们记录的不是征服,不是误解,而是惊叹。他们写下“这片土地令人敬畏”—— 那是18世纪末,一个欧洲人对中国的真心赞叹。 PS:当然,这些都是从西方人视角去记述和评价那段历史的,与我们自己的评判会有不尽相同处。 #近代史 #清朝历史 #荷兰访华 #最后的使团 #历史故事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