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平均水深不到2米,为何千年来都没有被泥沙填平? 太湖能保持千年不被填平,它自身的条件很关键。太湖有独立的“供水系统”,水主要来自西边的苕溪和南边的荆溪,这两条河发源于天目山和宜溧山地,流域内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特别低,每年给太湖带来的泥沙只有140万吨左右,和黄河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而且太湖的泥沙也不是只进不出,每年通过河流排出的泥沙就有100万吨左右,实际净淤积量只有40万吨。另外,太湖的湖底像个巨大的浅碟子,四周高、中间低,坡度特别缓,这种地形让泥沙没法“扎堆”沉积,只能均匀铺开。再加上湖水“西进东出”的流动方向,就像有人拿着扫帚天天打扫,刚落下的泥沙很快又被水流带走。 人类两千多年来的“护湖行动”也是太湖永葆青春的关键。早在先秦时期,太湖周边就有先民定居,他们发现这片水域只要好好维护就不会淤塞。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太湖平原成了鱼米之乡,地方官开始组织百姓大规模挖河道、清淤泥,他们在平原上挖出密密麻麻的水网,大河套小河,小河连沟渠,就像给太湖装了一套“体外循环系统”。比如明朝《吴江志》里明确记载:“岁浚河道,淤泥培田,湖患遂息”,意思是每年疏通河道,把清出来的淤泥堆到田里当肥料,既解决了淤积问题,又改良了土壤。 中国水利学会的统计显示,太湖现在每年的实际淤积量只有33.5万吨,比古代还少。这种自然形成的“防淤buff”,让太湖天生就比其他湖泊更耐淤积。而且现在除了机械清淤,生态修复也立下大功。近年来,太湖周边种满了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既能“抓”住水里的泥沙,又能净化水质。2023年,太湖水质达到了200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无锡水域湖心区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水质,全年没出现异常水体,生态环境部首次将太湖水质评为“良好”等级。 综合来看,太湖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类长期的保护,才得以在千年间保持不被填平,一直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存在着。 #太湖 #地理 #地理知识 #地理科普 #淡水湖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