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用苏州弹词的曲调创作,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作品,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半个世纪以来,它不仅是苏州评弹艺术创新的经典代表,而且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 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于1960年秋在上海的西藏书场首次公演,由弹词演员余红仙演唱,一举成功。半个世纪以来,它风靡大江南北,不仅是苏州评弹艺术创新的经典代表,而且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 1958年元旦,《蝶恋花·答李淑一》最先在《湖南师院》院刊上发表,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就在一片轰动声中,上海的评弹艺人赵开生萌发了对《蝶恋花·答李淑一》新的想法,他要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搬上评弹的书台。 当时,全国各界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文艺界也不例外。当时,年仅23岁的青年评弹演员赵开生在心中酝酿:艺术要表现时代的精神,那么,作为一名评弹演员,能否把毛主席的诗词改编成评弹来演唱呢? 赵开生意识到,对《蝶恋花·答李淑一》,首先要懂得诗词内容、意境、写作背景,了解深刻以后再来配曲。 谱曲经过 赵开生对两位忠魂有了认识和感情以后,再来看《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词,就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激情。 当时,用评弹谱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个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大胆尝试。毛主席的诗词有着博大精深的革命思想,宏伟的革命气魄,充沛的革命激情,而评弹曲调以前所表现的都是传统书目。但是,评弹曲调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丰富的表现能力,可塑性比较大,并且和中国传统的诗词形式比较接近。如果加以革新、改造,是可以为新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凭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赵开生下定决心,要把毛主席的诗词搬上评弹的书台。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赵开生专门请教了一些作家朋友,请他们为他详尽地解释诗词的背景和内在感情。有了感情的积淀,赵开生又一遍一遍地朗读,根据情绪的起伏,采用抑扬顿挫的朗诵音韵,于是,《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初稿在朗诵中自然而然地就谱出来了。 在真正开始创作以后,赵开生又碰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严格的词牌格式,长短句构成。在演唱时,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评弹流派唱腔,演员在演唱时就无法顺畅,又难以表达其中的感情。究竟应该怎样设计唱腔呢?这个问题在赵开生脑海中盘旋了很久……#苏州评弹声声慢 #地方戏曲文化 @DOU+小助手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9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