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4
#创作者扶持计划 #原创视频 #华夏文明 #民国风骨 #文字控 千百年来,华夏文脉在风雨中辗转绵延,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早已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文明标杆。谁也没想到,时隔两千多年,偏偏在民国那个战乱纷飞、山河飘摇的年代,竟然硬生生催生出另一番群星璀璨的文化盛景,足以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之后,华夏文明的又一座巅峰。 那时候的中国,江山破碎,时局混乱到极点,可学术的火种却从没因为战乱而黯淡半分。大师们在颠沛流离中坚守着初心,在动荡不安里开拓着新局。一边是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一边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他们就在这样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的文化大道。胡适振臂一呼,白话文运动打破了千年以来的文言壁垒,让文字不再是少数读书人的专属,从此“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陈寅恪埋首古籍堆,凭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耕国学精髓,从故纸堆里挖出了华夏文明的根脉;而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台湾光复后的文化重建。 要知道,台湾被殖民统治半个多世纪,日化程度远比大陆沦陷区严重,本土文化根基几近被摧毁。但光复之后,一系列“去日化、强汉文化”的政策迅速落地,细看这些方案,处处透着当时顶尖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智慧——魏建功牵头国语推行委员会,用广播教学、讲习所授课等务实方式,让数百万台湾民众快速重拾汉语;许寿裳主持编译馆,编写的教材既扎根国史国学,又贴合民众认知,《光复文库》更是成为滋养民族意识的精神食粮。这些政策绝非仓促之举,而是学界与执政者合力打磨的智慧结晶,成效也实实在在:短短数年,殖民文化痕迹被快速清除,繁体字体系得以完整保留,汉文化的礼仪、节庆、文脉在宝岛重新扎根、愈发深厚。 抛开政治立场客观评价,国民政府在这一领域的作为确实值得肯定,贡献不可谓不大。在国魂凝聚、汉民族认同塑造、汉文化传承巩固这些关键方面,他们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而众多学者大师的躬身入局,更让这份事业有了灵魂——正是这些人的学识与坚守,让台湾在日化深重的基础上重拾汉文化并不断加强,这份不易,足以被后世铭记。他们既是思想的先行者,也是文脉的守护者。既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尖锐与清醒,也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的通透与包容;既有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清隽雅致,也有钱钟书《围城》中的辛辣通透。没有安稳的书斋,他们就把马背当书桌、把破屋当讲堂;没有太平的岁月,他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