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炳林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文脉承千载 今朝聚凤麟 赋开新气象 论道溯根源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先进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有着30余年易学实践经历的研究者,也曾是一名地质勘察工作者。从野外勘探的岩层褶皱到易学典籍中的卦象变化,从用罗盘定位地质构造到用易理推演事物规律,我始终相信,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实践的碰撞,终将在创新中绽放新的光芒。今天,我想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易学创新发展的三点感悟。 一、创新始于“回归本源”:在地质勘察中读懂易学的“象数思维” 30年前,我背着地质锤行走在山野间时,常常发现易学中的“象数思维”与地质学的“实地勘察”有着奇妙的共鸣。比如,《周易》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与地质工作者通过岩层走向、矿物分布推断地质结构的逻辑不谋而合。我曾在勘察湖南娄底一矿区时,发现地层断裂带的分布与“震卦”所象征的“动而有节”高度契合,进而结合五行生克原理,为矿区规划提供了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建议,并几次规避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易学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回到“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的本源思维——从现代实践中发现传统智慧的对应点,让卦象、阴阳、五行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解释世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当我们用易学的“象数”眼光观察现代科技、社会现象时,会发现传统与现代从未割裂,而是同根同源的思维体系。 二、创新成于“直面现实”:让易学智慧服务当代人的精神与生活 通过10多年的看书和名师走访,2011年后,我全身心投入易学实践,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回应现代人的困惑?比如,年轻人问“如何用易学理解职场竞争”,创业者问“卦象能否指导企业决策”,焦虑的父母问“如何用五行平衡孩子的成长环境”。这些问题倒逼我跳出典籍注疏,转而将卦理与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结合,形成更具实操性的应用框架。 例如,针对企业管理,我尝试将“乾卦”的“刚健中正”与现代领导力结合,提出“决策需合时(时机)、合位(定位)、合度(分寸)”的“三合原则”;针对个人成长,我用“坎卦”(水行遇险)阐释压力应对,强调“守正以待变”而非盲目突破。这些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以“问题导向”激活易学的“实用理性”——让“天人合一”不再是哲学口号,而是具体的生活智慧;让“趋吉避凶”不再是宿命论,而是基于规律认知的主动选择。 三、创新贵于“守正开新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