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4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黄帝内经疟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 《疟论》围绕疟疾的病因、病机、分类、发作规律及治疗原则展开详细论述,是中医认识疟疾的重要文献。 疟疾的病因与病机:疟疾的发生与外感邪气相关,核心是“夏伤于暑”,暑热潜藏于皮肤与肠胃之间,再遇秋寒风邪或水气,导致营卫运行失常。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疟邪随卫气运行,与正气交争,便引发周期性发作。 发作规律与机制:疟疾发作有时,因邪正相争的时间和部位不同。每日发作是因邪在浅表,与卫气昼夜相遇;隔日发作则因邪藏较深,内迫阴分,与卫气相会间隔延长。发作时间的早晚,与邪气沿脊背下移或上行有关,邪气下移则发作渐迟,上行则发作渐早。 疟疾的分类与症状:根据寒热表现分为三类。寒疟先寒后热,因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温疟先热后寒,由冬伤于风、寒藏骨髓,遇暑热后邪气外出所致;瘅疟只热不寒,因肺有积热,阳气独盛,邪气不涉及阴分,常伴少气烦闷、手足热、消瘦等。 治疗原则:强调“无刺盛时”,即避免在寒热炽盛时针刺,需待病势衰退后治疗。发作前可通过束扎四肢末端阻止邪气流注,并刺孙络出血。未发时调治可安正气、除邪气,体现“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的思想。 全篇系统阐释了疟疾的本质,为中医对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其邪正相争、时序变化的观点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