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出身与早年求学: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名门望族,是王羲之的族裔。12岁时确立“读书做圣人”的志向,15岁游历居庸关、山海关,研习兵法。17岁与诸氏成婚,18岁拜谒娄谅,学习“格物致知”学说。 •科举与仕途起伏:28岁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等职。因忤逆宦官刘瑾,遭廷杖冤狱,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他经历“龙场悟道”,形成了“心即理”等思想。 •立功与讲学: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得到重用,先后平定南赣匪患、宁王朱宸濠叛乱等,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晚年他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同时广收门徒,讲学不辍,其学说影响日益广泛。嘉靖七年,王阳明卒于江西南安,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思想成就 •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去除私欲,发挥光大人性之善。 •知行合一:反对将知与行分离,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在思想源头上树立善的理念,在一念发动时即能为善去恶。 •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知本能,王阳明强调要去除“物欲”的遮蔽,充分彰显心中固有的“良知”,将良知、天理推及到事事物物中去。 后世影响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思想,冲击了日趋僵化的朱子理学,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巅峰,在明朝以后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均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与孔子、孟子、朱熹一道被后世尊称为“孔孟朱王”。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 103 岁,他有哪些贡献值得铭记?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以“从清华园到世界舞台再回归故土”的生命轨迹,在现代物理学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1922 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他,7 岁随父迁居清华园,16 岁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23 岁赴美深造,最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迎来学术巅峰。2003 年,已届耄耋之年的杨振宁选择回到清华园定居,用“归根居”的院名诠释了“我的起点就是终点”的赤子情怀。 从 12 岁立志“拿诺贝尔奖”的童真誓言,到 35 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共同斩获诺奖;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性工作被富兰克林学会比肩牛顿、爱因斯坦,到晚年坦言“帮助中国人克服不如人的心理”是最重要贡献——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始终在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双重维度上闪耀光芒。正如权威评价所言,他“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当这位“科学星光”归于永恒,我们不禁追问:在他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中,哪些贡献将跨越时空,成为照亮未来的不灭火种?
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4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送别我们敬爱的袁峰德老师。我谨代表袁老师的众多学生,向恩师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与永恒的怀念。 四十七年前,我在高阳中学求学时,袁老师担任副校长。他威严正直,治学严谨,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学生的品德与学业。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对76级进行选拔考试,我因将数学试卷给同桌抄写,被袁老师发现后受到成绩作废、取消高考资格的严肃处理。年少的我曾心存委屈,但历经岁月,才真正明白,袁老师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为我们刻下“诚信”与“规则”的人生信条。这份严格,源于他对学生深切的爱与责任,更是他作为教育者不可动摇的风骨。 袁老师更是一位慈祥宽厚、不遗余力提携后学的长者。1984年,我自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毕业,面临工作分配。家父希望我留在家乡,袁老师慨然应允,亲自致信其同窗好友——西建大的李峰荫先生,为我恳切请托。这份恩情,重若泰山。他不仅教会我们做人,更在我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以有力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助我们展翅高飞。 毕业后我每逢回乡,必去探望袁老师。他历任蒲城中学校长、尧山中学校长、县教育局局长等职,无论身份如何变迁,始终是我心中可亲可敬的恩师。每次叙谈,他都殷切关心我的工作与生活,思想之深邃、眼光之长远,令人敬仰。在一次聚会中,他曾诚挚表示,希望我能与王中林院士这样的顶尖学者合作共事。袁老师一生深耕蒲城教育,却始终期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心中既装教育大业,也装每个学生的未来。 袁老师的一生,是“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的真实写照。他将毕生智慧与心血,无私奉献给这片土地和无数学子。他的严格,塑造了我们的风骨;他的关怀,温暖了我们的心灵;他的远见,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音容虽杳,德泽永存。袁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正直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和博大的师爱,将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行路上不灭的明灯。 袁老师,请您安息。您最欣赏的学生王中林院士,以及所有爱戴您的学生,将永远怀念您。 您永远的学生:王振仓 叩挽 2025年9月11日 #一代人的回忆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