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习笔记(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词牌名: 《卜算子》 题目: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创作时间: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五年(1082年)间 创作地点: 黄州(今湖北黄冈)定慧院 【重点】 题目解读: “黄州”是地点,也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定慧院”是他初到黄州时的临时住所;“寓居”点明了他暂住于此的客居身份。整个题目清晰地交代了写作的时空与心境背景。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 文学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开拓者,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 人生背景: 写此词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形同软禁。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政治打击,也是其思想与艺术升华的关键时期。 【重点】 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他被贬黄州这一背景。此时的苏轼,正从惊惧、孤独中逐步走向旷达与超脱。 三、整体赏析 托物寓怀,人鸿合一: 这是本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全词明写孤鸿,实写自己。孤鸿的“缥缈”、“惊”、“恨”、“不肯栖”,无一不是苏轼自身处境与心境的写照。这种将主观感情完全融入客观物象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意境高远。 结构严谨,意脉贯通: 上阕由景及人,再由人及鸿,引出核心意象;下阕专写孤鸿,实则句句写人,最后以孤鸿的选择作结,完成人格的宣誓。全篇浑然一体。 风格清空幽冷,意境高旷: 这首词不同于苏轼后来在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它更偏向一种清冷、孤高的风格。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背景下,一个孤独而高洁的灵魂卓然独立,营造出一种“幽独”而“高洁”的独特意境。 【重点】 整首词可以看作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心路历程:从 孤独彷徨(上阕),到 痛苦无人省(下阕开头),最后升华为 坚守理想、宁折不弯(下阕结尾)。这是一个在绝境中完成精神涅槃的过程。 四、背景与总结 这首词是苏轼“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巨大的政治打击让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词中的“孤鸿”,正是他当时处境的真实缩影。然而,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未被痛苦吞噬,而是在孤独中坚守,在冷寂中升华,最终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初中语文 #八年级 #唐诗宋词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
《苏东坡的诞生地》 苏轼初到黄州,就陷入人生至暗时刻。政治困顿与经济拮据交织,昔日朝廷重臣饱尝孤独与焦虑。他寓居定慧院时写下“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以“幽人”自比,既是深居简出生活的写照,更道尽精神煎熬中的无助。那时的他,每日在安国寺焚香默坐,试图以禅意消解内心震荡,“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却仍难掩“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迷茫。 命运的转机始于一块荒地。元丰四年(1081年),在友人相助下,苏轼得到城东一块废弃营地。因仰慕白居易在忠州东坡躬耕的雅事,他将其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此,这位士大夫放下笔砚扛起锄头,“作陂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五间茅屋、十数畦果菜、百余本桑树,构成“身耕妻蚕”的生活图景,不仅改善了“画叉挑钱”的困厄,更让他在土地中找到精神安顿。次年,他在东坡修筑雪堂,四壁绘雪,自称居其中能“洗涤烦郁”、得“八荒之趣”,至此完成从挣扎反思到乐观开解的跨越。 黄州的山水与烟火,最终孕育出文学巅峰。在此期间,苏轼留下近800篇作品,涵盖诗、词、文、书等体裁,数量与质量均达一生巅峰。元丰五年(1082年)更是“东坡年”:2月写下“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笔触间满是生活困顿与心境沉郁;3月沙湖道中遇雨,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尽显历经风雨后的旷达;7月面对长江,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借历史抒怀,感慨人生;10月又作《后赤壁赋》,笔墨间满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这些作品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抒情,而是对人生、命运与永恒的深刻叩问——从“人生如梦”的慨叹,到“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安心,再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尽显思想的跃迁。 苏轼与黄州的羁绊,早已超越时空。他在此完成自我救赎,更以悲悯之心温暖众生:见鄂东有溺婴恶俗,便捐钱发起救儿会,奔走呼吁废止陋习。黄州也以宽厚的怀抱接纳他,定惠院的海棠、承天寺的月光、赤壁的江声,都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正如余秋雨所言,苏轼在黄州完成“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这场突围的核心,是将士大夫的入世操守与田园生活的出世情怀完美融合,成就“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东坡精神。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离工作四年零三个月的黄州,但苏东坡的精神基因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他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一生,而黄州则以千年文脉回应:这里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