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当默尔索以这句近乎冷漠的话开启《局外人》的叙事时,阿尔贝・加缪便将读者拽进了一个关于“真实”与“荒诞”的漩涡。 默尔索的“局外”,首先体现在他对世俗情感规则的彻底漠视。母亲去世,他没有号啕大哭,反而关注守灵时咖啡的温度、送葬队伍的长度;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坦诚“大概是不爱的”;朋友雷蒙请他帮忙写羞辱情妇的信,他觉得“无所谓”便答应了。在世俗眼光里,他是“冷漠的”“无情的”“没有人性的”,可在默尔索自己的世界里,他只是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 他不是没有悲伤,只是不擅长用眼泪表演悲伤;他不是不懂爱情,只是不愿用“我爱你”的谎言迎合期待;他不是没有判断,只是觉得“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当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时,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当他在法庭上承认自己“不记得母亲去世的具体日期”时,法官与陪审团露出震惊与鄙夷的神情。 这些“正常人”坚信,悲伤必须用眼泪证明,爱情必须用誓言确认,道德必须用符合规范的行为彰显。可默尔索偏偏打破了这套“规则”,他像一个站在舞台下的观众,看着所有人为“情感表演”欢呼,自己却始终不愿上台。 默尔索的悲剧,本质上是一场“以情感定罪”的荒诞审判。他真正的“罪行”,不是在海滩上过失杀死阿拉伯人,而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不爱自己的女友”“对生活缺乏热情”。检察官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对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麻木不仁”,将他描绘成一个“灵魂空虚、毫无道德感”的恶魔;陪审团成员被检察官的情绪煽动,忽略了杀人案本身的细节,最终以“预谋杀人”“缺乏悔意”为由,判处他死刑。 这场审判的荒诞之处在于,法律本应基于事实与证据,却沦为了“道德审判”的工具;正义本应追求公平与公正,却被世俗情感规则绑架。 在监狱里等待死刑的日子,是默尔索从“被动的局外人”转变为“主动的存在者”的过程。起初,他恐惧死亡,抱怨监狱的生活,想念自由的时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思考“生命”与“荒诞”的意义。他意识到,世俗社会的规则本就是荒诞的,人们为了逃避这种荒诞,才创造出各种“意义”—— 爱情、家庭、事业、道德,可这些“意义”终究是虚假的,因为死亡终将带走一切。#上热门 #文学 #情感共鸣 #文字的力量 #加缪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万